艺术家曹俊耗费三个月心血,精心创作完成了作品《希望之晨》,这件作品不仅是他个人艺术创作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更被视作其“新宋式”风格的标志性代表作。在创作伊始,曹俊便将对大自然的深刻感知作为核心内核,力求通过画笔将自然中捕捉到的细腻情感与独特意境,转化为极具个人风格的绘画语言,让观者能从作品中感受到自然的生机与力量。

曹俊作品《希望之晨》
在艺术技法的探索与融合上,曹俊展现出了开阔的艺术视野与深厚的功底。他一方面深耕东方传统艺术,悉心参考宋代山水花鸟画的经典画法。宋代绘画以其精致的笔墨、严谨的构图以及对意境的极致追求闻名,曹俊将这些精髓融入创作,为《希望之晨》奠定了浓厚的东方美学底蕴,使作品自带一种古典雅致的气韵。另一方面,他又积极汲取西方艺术的养分,西方坦培拉技法所带来的独特灵感,为作品注入了新的艺术活力。坦培拉技法在色彩表现、质感呈现上的独特优势,与宋代绘画的传统韵味相互碰撞、交融,让作品既保留了东方艺术的含蓄内敛,又兼具了西方艺术的鲜明张力,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效果。
在具体的创作细节与手法创新上,曹俊更是巧思不断。他大胆运用“减法”思维,例如在描绘蓝草的部分,特意将兰草的颜色空出,这种打破传统满铺色彩的创作方式,不仅让画面瞬间摆脱了传统绘画的束缚,呈现出简洁通透的视觉感受,更赋予了作品强烈的现代气息,使古典题材与现代审美实现了巧妙衔接。同时,西方艺术家的创作实践也为他提供了重要启迪,他提及像怀斯等西方艺术家,曾采用先完整绘制出一片色彩,随后再将部分颜色刮掉,以此留出树枝形态的创作手法。曹俊深受这类手法的启发,并将其灵活运用到自己的创作中,通过色彩的“刮除”与“留存”,让画面中的景物层次更加丰富,虚实对比更为鲜明,进一步增强了作品的空间感与节奏感,使每一处细节都充满了艺术张力。
《希望之晨》绝非一件简单的绘画作品,它承载着曹俊对艺术本质的深度思考,是他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艺术语境中不断探索融合的实践成果。作品中每一笔、每一色的运用,都凝聚着他对艺术的热爱与匠心,既传递了对自然的敬畏与感悟,也在跨时空的艺术对话中,为“新宋式”风格开辟了全新的发展路径,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极具价值的参考,更让观者在欣赏作品时,能开启一场跨越古今、连接中西的审美之旅,感受艺术融合所带来的独特魅力。
(文/Deepseek,视频来源:旭润斋)
艺术家简介

曹俊,著名旅美艺术家、纽约拿苏艺术博物馆学术委员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国画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国国家画院中国画工作室导师。先后获得巴黎卢浮宫国际艺术沙龙展金奖,世界华人美术金笔奖“时代艺术创新奖”、日本国际元宇宙大会艺术论坛“国际前卫艺术领袖奖”、纽约杰出艺术家奖、洛杉矶杰出艺术家奖。作品参加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进京展等中国重要展览。先后在中国美术馆、美国波士顿学院美术馆、北京荣宝斋等地举办个人画展十余次。代表作入编中、美大学教材,及《荣宝斋画谱》。作品《春消息》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荷语凝香》等作品陈列于新西兰国会及多国使馆。先后在日本早稻田大学、荷兰莱顿大学、美国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波士顿学院、费尔费尔德大学、罗切斯特工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校举办中国艺术专题讲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