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组织机构
策展
胡抗美
学术主持
黄宗贤
主办单位
山东省美术家协会
山东省书法家协会
协办单位
山东艺术学院书法学院
山东泰山国画院
承办单位
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艺术馆
展览时间
2025年11月23日——12月23日
开幕时间
2025年11月23日上午10:00
展览地点
山东教育出版社鲁教艺术馆
(二环南路2066号领秀城4区1号)
山东教育出版社山东省济南市市中区十六里河街道二环南路2066号鲁能领秀城4区1号
在当代中国艺术生态中,书法与绘画作为传统文化的双璧,既保持着各自独立的审美体系,又在深层的笔墨精神上血脉相连。在这2025年的初冬,《墨韵和鸣一一张宝珠吕金光书画展》这场跨越艺术边界的对话即将展开。两位享誉艺术界的齐鲁艺术家,将以他们精品力作,呈现当代书画创作中“专精”与“通融”的辩证统一。这场展览不仅是两位创作者艺术成果的集中展示,更是一次关于传统艺术现代转型的深度探讨:当国画家以书入画境,当书法家执笔绘山水,他们如何在坚守文脉的同时,为古老的书画艺术注入新的生命力。
一、山水境界的当代诠释:张宝珠的笔墨哲思
张宝珠先生深耕国画领域六十载,作为黑伯龙、陈维信的弟子,又得许麟庐、宋文治等大家亲授,这位八旬艺术家始终以“扎根传统,守正出新”为创作信条。张宝珠笔下的山水风貌与品格,深受齐鲁文化的独特滋养,蕴含着他对齐鲁大地深情厚谊。泰山岩岩的巍峨赋予他格局的宏大,趵突泉的灵动让他保留着对细节的敏感。此次展出的岱岳松柏系列,是其近年新作的精华。在他的笔下,苍劲的松枝如铁画银钩,山石皴法融合披麻、斧劈之长,形成了与传统互文的“复调”模式。其画作最打动人心的是其画作中流溢出荡气回肠、气势撼人的生命律动。在他笔下,松石结构严谨而不失灵动,行笔用墨既遵循传统法度又肆意纵横,更施以泼墨泼彩的现代手法,将北方山水的雄浑与南方水墨的华滋熔铸一体,营造出大气磅礴、华滋淋漓的美学气象。在《云涌岱顶》中,山石以焦墨勾勒轮廓,辅以灵动的笔法表现肌理,松枝则以破笔点厾,墨色浓淡相破;山间云雾以淡墨层层积染,复以花青、赭石轻扫,既保留了传统“三远法”的空间层次,又通过泼彩的偶然性赋予画面流动的韵律感。在《松风泉韵》等作品中,松针的勾勒细若游丝却挺拔有力,山泉的描绘以淡墨轻扫却层次分明,传统文人画的“逸笔草草”与北方山水的“雄强朴茂”在此达成微妙平衡。张宝珠先生在“法度之中见自由”的创作方式,既延续了北派山水的筋骨,又融入了当代人对自然壮美的直观表达,堪称传统笔墨现代转型的典范。
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曾评价,张宝珠“秉承传统,师造化以明心性”,形成了独特的松柏境界。张宝珠笔下的齐鲁山水,并非简单的地理再现,而是将地域文化精神提炼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审美符号——松柏的坚韧象征民族品格,云雾的流动隐喻时代变迁。这种“深植传统而超越地域”的创作路径,与吕金光“突破书体界限而坚守书写本质”的艺术探索,形成了跨越媒介的共鸣。
二、草书大家的双向突围:吕金光的笔墨革命
吕金光是当代书坛公认的“草书领军人物”之一。从山东临沂走出来的他,凭借对晚明书风的深刻理解与创造性转化,在全国书法大展中几乎不可复制性地屡获大奖,被评论家称为“吕金光现象”。这源于他对传统的深耕与突破:早年沉浸于颜真卿的雄浑、王铎的跌宕,后聚焦倪元璐的奇崛,最终形成以狂草为核心的个人风格。其草书,线条充满了视觉的张力与灵动的节奏。他善用长锋羊毫,在高速运笔中实现绞转翻腾,线条如“锥画沙”“屋漏痕”,既有“吴带当风”的流畅,又有“折钗股”的韧性。墨法上更显匠心——宿墨饱蘸后,浓淡枯润随情绪流转:飞白处若疾风扫过,留下苍茫的时空感;湿润处则墨韵淋漓,如暴雨倾盆般宣泄情感。这种对“书写性”的极致追求,使他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字形美观,成为记录创作瞬间生命状态的“心电图”。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草书大家”近年来悄然将笔锋转向山水画领域。由书法转向绘画,绝非是跨界,更非是“票友”般的玩耍。而恰恰是由书入画,以书入画这种正道的必然结果。吕金光的山水画具有强烈的书写感,笔随心动,墨由情出,线条的婉转、点的率意,形成简略荒率、浑然灵动的气象。其山水小品虽尺幅不大,但给人以“吞吐大荒”博大气象。其山水画作,以草书笔意写山石轮廓,借鉴书法的“涨墨”技巧渲染云水,笔墨交融,点线结合,勾画出力线律动的原野。这种“以书入画”并非简单的技术移植,而是将书法的节奏感、韵律感转化为绘画的语言逻辑。正如他在创作手记中所言:“书法是线条的舞蹈,山水是空间的诗篇,二者本质都是对‘气韵生动’的追寻。”
在艺术的境界上,吕金光的山水画将倪瓒的寒荒寂寥,黄宾虹的迷蒙氤氲交织为一体,咫尺间,如由点线面编织的交响乐,奏响了磅礴浑然的生命音响,将中国传统艺术“以书入画”“得意忘形”的美学意趣推向新境。
三、双个展的对话维度:传统艺术的当代转译
将两位艺术家的作品并置展览,绝非简单的“书画同台”,而是搭建有趣的“对话场域”,这场展览彰显出三重意涵:
一是笔墨语言的互文。张宝珠的山水勾斫法,在吕金光书法中的绞转笔法中能找到对应;张宝珠画松枝的“屋漏痕”线条,又与吕金光草书的涩势形成呼应。这种跨媒介的笔墨默契,揭示了中国艺术“书画同源”的本质:无论是书法还是绘画,核心都是通过线条的组织传递艺术家的心绪与情感。
二是传统与现代的平衡。张宝珠在坚守笔墨规范的同时,用当代人的视角重构泰山意象。吕金光则以狂草打破展览体制的“规训”,将书法带入更为广阔的人文空间;二者共同回应了“传统艺术如何面向时代”的命题:不是颠覆传统,而是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上寻找与当代审美的连接点。
三是艺术教育的启示。张宝珠和吕金光,长期以来,他们的第一身份都是艺术教师,他们的创作本身就是生动的教材。吕金光证明“专精”可达到的高度,张宝珠展示“通融”可能的空间。这种“学者型艺术家”的创作实践,对当前艺术教育中“技”与“道”的平衡具有示范意义。
张宝珠作品欣赏





吕金光作品欣赏





(文/黄宗贤,四川大学艺术研究院院长、教授,来源:鲁教艺术馆)
画家简介

张宝珠,字还浦,号苍斋主人,1945年生于济南。现为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艺术顾问、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山东省文史馆馆员、山东泰山国画院院长、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导师、民盟济南画院院长。20世纪60年代师从黑伯龙、陈维信、许麟庐先生,孜孜于笔耕墨田六十余载。
书法家简介

吕金光,山东临沂人,博士。现为山东艺术学院、四川大学教授、博导,兼任韩国世翰大学与泰国乌隆他尼皇家大学教授、博导。全国高等书法教育学会副会长。曾为四川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四川省学术学科带头人,四川省书学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草书专业委员会委员。多次担任中书协主办的全国书法篆刻大展评委,全国艺术基金项目评委,全国社科基金项目评委。
书法作品荣获:
2006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二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12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四届“兰亭奖”艺术奖三等奖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9年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艺术奖提名奖
2007年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三等奖
2008年全国第二届草书艺术家的大展一等奖
2009年四川省政府巴蜀文艺奖一等奖
2014年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特殊荣誉奖
书学理论研究方面:
撰写发表了80余万字书学理论文章,共发表6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在权威期刊A刊、B刊、CSSCl刊等重要期刊发表32余篇学术论文,如《文艺研究》《四川大学学报》《光明日报》《人大复印资料》《西南民大学报》《中国书法》《艺术百家》等。
2009年论文中国书法最高奖第三届“兰亭奖”理论奖三等奖
2004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六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9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八届书学理论讨论会
2006年学术论文入选全国第九届书法篆刻展览论坛
2009年学术论文在“当代书法三十年”征文中获奖
共培养90多位硕士、博士研究生,70多位中书协会员,指导参加中书协展览获奖入选150多人次,研究生理论在cssci刊以上刊物发表110多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