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与物为春——刘万鸣艺术展”在山东美术馆启幕,集中呈现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刘万鸣40载艺途积淀的500余幅力作。展览涵盖人物、花卉翎毛、走兽、竹石、瓜果杂项等多个题材,既见传统文脉之承续,又显时代精神之新貌,全面勾勒出艺术家深邃的美学追求与丰沛的创作活力。开幕当日嘉宾云集,反响热烈。特采撷部分观展嘉宾的真挚感言,以期与读者共赏其艺、共悟其心,感受“与物为春”的笔墨温度。
——编者按

首先,我要衷心感谢刘万鸣的盛情邀请,让我有机会来到山东美术馆,亲临他的“与物为春”展览现场,与他共同分享这份沉甸甸的艺术成果。说实话,我没想到——作为美术界的重要领导者,刘万鸣公务如此繁忙,竟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创作出500余件高质量的作品,这实在令人惊叹!
我不禁思索:回望那些赫赫有名的大画家,有哪一位能在如此高强度的工作之余,不仅保持高产,更能以如此深厚的艺术魅力打动观众?更何况,这些作品尺幅跨度极大——最高的达五米以上,气势恢宏;最小的不过盈寸,却精妙入微。这种在“致广大”与“尽精微”之间自由切换的能力,在古今中外的画家中都极为罕见。

《惊雁东南飞》240×124cm纸本指墨2025年
更令我感动的是,刘万鸣作画,不是在“描”,而是在“写”——如同写文章、写诗词一般,将自己真实的情感倾注于笔端。他的画面看似由细密的无数点染构成,仿佛耗时极久,实则在该放笔处,挥洒自如、轻松畅达。这种“轻松”,并非技术上的随意,而是中国画所追求的最高境界——一种由内而外的从容与自信。
在他的作品中,无论是小动物、人物,还是山石草木,凡需精微处,皆一丝不苟;凡需抒怀处,则纵笔放怀。这正契合徐悲鸿先生所言的“致广大而尽精微”。而刘万鸣恰恰将这两者完美统一。
有人说他的画是文人画,我认同。但他的文人画,并非孤芳自赏的旧式雅趣,而是饱含时代精神与家国情怀的当代表达。那种扑面而来的时代感、开阔的胸襟与宏大的气魄,是古人难以企及的。因此,我认为,刘万鸣无论用工笔、写意,还是指墨画,都在悄然改写中国水墨画的发展进程——他不是简单地延续传统,而是在守正中开拓新境,将中国画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碧空无际》 纸本设色 361x192.5cm 2014年
当今画坛人才济济,许多画家技法娴熟、造型精准,有的甚至工细入微、惟妙惟肖。但我想强调:仅凭“画得像”或“功夫深”,尚不足以称其为真正的艺术家,更遑论“大画家”。真正的大画家,必须具备鲜明的个性与真挚的情感表达。而刘万鸣的作品,恰恰充满了诗意、温度与独特的艺术语言——正是这种不可复制的个性,使他的画能够直抵人心,引发共鸣。这才是衡量一位艺术家卓越的核心标准。
眼看闭馆时间将至,我仍觉意犹未尽。这场展览带给我的震撼与思考太多太多,一时难以尽述。
(文/蒋代明,画家、蒋兆和之子 来源:中国美术报)

《大吉图》79×34cm纸本指墨2025年
艺术家简介

刘万鸣,1989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1995年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研究生课程班。历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画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
现任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曾任西安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第三届中国美术奖评审委员、故宫博物院中国画法研究所客座研究员、第十三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审委员。
2012年获中国青年艺术家提名奖,2014年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授予“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宣部2017年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中国画作品曾入选全国美展、全国画院展及省部级展览,曾获得金、银、铜、优秀等奖项十余次。
积极参与国家主题性创作,作为第一作者完成《遣唐使》《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黄河摆渡人》《南水北调工程》等中国画作品。
曾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等国家级展馆举办个展,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国家级单位收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多次专题报道其艺术创作及成就。
出版《中国画论》《刘万鸣作品集》《画道文心——刘万鸣·书画小品选》《中国近现代美术经典丛书——徐悲鸿》卷、《中国著名艺术家图录——刘万鸣》《刘万鸣素描写真集》《中得心源——刘万鸣书法作品选》《咫尺大象——刘万鸣中国画小品选》等个人专著二十余部。其中《中国画论》一书为普通高等学校艺术学科新形态重点规划教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