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山东取得了哪些成绩?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5-31 08:49:57

5月30日下午,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牢记嘱托 走在前 挑大梁 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山东篇章”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介绍山东加快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情况。发布会上,山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新闻发言人,山东省能源局党组书记、局长胡薄介绍,山东锚定“走在前、开新局”,扛牢经济大省责任担当,深化新旧动能转换,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强势开局。

山东GDP三年年均增长6%

经济实力大幅跃升。“十四五”以来,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连续跨上两个万亿大台阶,三年年均增长6%,去年达到9.2万亿元、稳居全国第三,济南、青岛、烟台3市经济总量过万亿、数量占全国的1/9多。

质量结构蝶变升级。“四新”经济投资占比达到57.1%,三年提高5.8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超过51%,三年提高6.3个百分点。数字经济规模占比超过47%、好于全国3个百分点,产业数字化指数居全国前列。

动力活力蓬勃迸发。崂山国家实验室等一大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支撑有力,国家企业技术中心达到210家、居全国首位,有效发明专利数量比2020年末增长92.4%。经营主体超1478万家、居全国第二位。

科技型中小企业三年增长1.5倍

聚焦科技自立自强攻坚突破,着力激活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动力引擎。紧扣打造全国重要的区域创新高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一方面,加快提升基础研究能力,实施基础研究十年攻坚行动,省级科技创新投入已经连续3年超过145亿元,打造全国重点实验室21家,高热效率柴油机、高速磁浮交通系统等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加快提升科技创新效能,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催生出一大批高成长性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4.5万家、三年增长1.5倍。

聚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攻坚突破,着力筑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根本支撑。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重大生产力布局调整,提速建设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标志性工程,构建“一基地(烟台-青岛)、两集群(东营、菏泽)”发展格局;加快钢铁产业向沿海布局,日钢产能承接一期等项目投产,沿海粗钢产能占比达到53%。培育壮大新兴产业,集中优质要素资源支持32个省级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3.2万亿元,带动了上下游配套及关联企业超过2万家;谋划实施100个数字产业重大项目,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平台达到47个。超前布局未来产业,聚焦元宇宙、人工智能、深海空天等未来产业,打造15个省级集群,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区,发展好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促进未来产业尽快成长壮大。

聚焦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攻坚突破,着力夯实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基础保障。加快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规划建设总装机2亿千瓦以上的海上风电、胶东半岛核电等大型清洁能源基地,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突破9800万千瓦、占比超过45%,“十四五”以来装机规模翻了一番多,今年底装机占比将历史性超过煤电。同时,出台实施全省煤电行业转型升级行动方案,逐步退出低效小煤电机组,新上超超临界大型煤电项目,保障电力供应安全、促进可再生能源消纳。

今年1-4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0.3%

聚焦落实重大战略攻坚突破,着力塑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特色优势。纵深推进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出台沿黄生态廊道保护建设规划,制定实施黄河滩区迁建后续支持政策,济南都市圈、青岛都市圈发展规划获批落地,山东半岛城市群龙头作用更加彰显。深入实施海洋强省建设十大行动,去年海洋产业生产总值突破1.7万亿元、占全国的17.2%;加快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19.7亿吨、保持全国第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去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5万亿元、稳居全国首位,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万多家、是全国唯一过万家省份。

聚焦深化改革开放攻坚突破,着力拓展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潜力空间。坚持以改革破堵点、强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创新构建公平市场竞争、惠企政策落实等支持民营经济发展十大机制,出台支持民间投资发展的27项措施,今年1-4月全省民间投资增长10.3%,占比达到61.1%、好于全国9.6个百分点。坚持以开放汇资源、激活力,积极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做强上合示范区、自贸试验区等开放平台,打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大会、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儒商大会等活动品牌,设立济青烟招商产业园、招引世界500强和行业领军企业261家,选择齐鲁、创业齐鲁越来越成为共识。

聚焦统筹发展和安全攻坚突破,着力守牢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扛牢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重大责任,“十四五”以来建设高标准农田100万公顷左右,粮食总产连续三年突破1100亿斤。统筹做好煤炭供应、电网调度、外电增购等工作,去年在全网用电负荷屡创历史新高的情况下,有力保障了能源稳定供应。组织实施社会领域六大工程,着力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全面推广“以工代赈”,获批9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数量居全国第二,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来源:新黄河)

  责任编辑:徐智勇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