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刘晓静、李鸿熙《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 | 为未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一手的历史音乐文献资料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4-18 14:51:07

近年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正充分体现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特色,并在具体研究领域中努力做到“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激活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子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纵观最近一年来在该领域出版的图书,无论从资料的发掘与整理,还是从跨学科、世界性、新价值等方面,都在相当程度上说明了这一趋势。

古意悠长:中国传统音乐资料的新发掘与再整理

传统音乐研究要寻找那些值得深入挖掘和阐发的“精神内涵”“优秀因子”,一个重要基础工作便是对传统音乐资料的发掘和整理。

虽然在这一方面已有不少的成果积累,但随着新材料和新方法的出现,显然还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地方。

比如,明清俗曲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类有着深远影响的艺术品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的出现不仅标志着中国传统民间文学、艺术的历史性转折,也成为现今存活的民间艺术的深厚基础和重要来源,对我国后世戏曲、曲艺、器乐艺术的发展和繁荣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它流传到了日本之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乐种“明清乐”。以往对明清俗曲文献的发掘,多集中于文学文本方面,而对其音乐文献的采辑与梳爬则较少——这当然不能全面、有效地激活其间的“优秀因子”。刘晓静、李鸿熙合著的《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则为此开拓了新空间。

图片

《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

刘晓静 李鸿熙著

文化艺术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

《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是中国传统音乐研究领域首次对明清俗曲古谱文献进行大规模的辑要和译释。此书在充分占有明清古谱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筛选出具代表性的明清资料、日本清乐资料等曲谱资料汇集成册,所选文献自明代万历至清末,横跨三个多世纪,将中国传统音乐在特定时期的记谱方式、乐调旋法、结构形式、俗曲所经历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过程呈现了出来。其中,《清乐秘曲私谱》(乾、坤)、《清风柱础》《增补改定清风雅谱》《清乐词谱》(卷二)、《清风雅唱》(第三)等域外古谱为首次在国内展现,可谓是传统音乐文献研究的“新材料和新发现”。《明清俗曲音乐文献辑要与译释》呈现了明清俗曲发展过程中音乐形态的原本,为未来中国传统音乐研究提供了一手的历史音乐文献资料。此书最重要的价值之一,便在于此。

(文/李家宁 刘轶,来源:文汇读书周报)


编著者简介

刘晓静,文学博士(上海音乐学院民族音乐学方向)、历史学博士(复旦大学明清史方向),艺术学博士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方向)。山东艺术学院原副院长,《齐鲁艺苑》(山东艺术学院学报)主编,二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专委会会长;国际音乐理事会民族音乐学会理事;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艺术基金项目评审专家,第十二届、第十三届、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

刘晓静长期从事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整理与研究,是我国一直活跃在“俗曲”研究领域和前沿的知名专家,取得界内公认的丰硕成果。先后主持承担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及一般项目、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重点课题、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基地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委托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重点项目、山东省科技发展计划项目等20余项,发表论文近百篇,获奖励近30项。

代表性学术成果:《三百年遗响——蒲松龄俚曲音乐研究》(上海三联书店)、《明清俗曲研究》(中央音乐学院博士后流动站)、《明清时期中国俗曲的发展与传播》(《山东社会科学》,《新华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等。

李鸿熙,山东艺术学院《齐鲁艺苑》编辑部责任编辑,山东省音乐家协会音乐理论与创作理论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

  责任编辑:周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