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文化视界网&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刘丽萍的艺术创作以独特的视觉语言构建出一个充满哲思与诗意的艺术世界。在丝网版画的创作中,她巧妙融合传统版画的工艺性与当代艺术的观念性,通过层层叠印的透明色彩与精确的几何分割,营造出既理性又感性的画面效果。那些看似冷静的色块组合下暗藏细腻的肌理变化,工业感十足的丝网技术在她手中转化为诉说生命律动的媒介。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她对负形空间的创造性运用,留白处不再是简单的背景,而成为参与叙事的积极元素,这种虚实相生的东方美学智慧与西方现代构成法则达成了微妙的平衡。
春天 丝网版画66×46cm
在油画领域,刘丽萍展现出截然不同的艺术气质。她以极具个人特色的笔触构建起丰富的画面层次,时而厚重堆砌,时而轻薄透叠,形成独特的物质感与时空感。她的色彩运用既大胆又克制,常以低饱和度的灰调为基底,突然点缀几抹极具张力的纯色,如同寂静深潭中跃动的火焰。画面中那些看似抽象的形态实则暗喻着自然界的有机生长,山石的肌理、水波的荡漾、草木的蔓延都被转化为充满音乐性的视觉符号。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对"未完成感"的刻意保留,让创作过程本身的思考痕迹成为作品叙事的一部分,这种开放性的表达邀请观者共同参与意义的建构。
初雪 油画 45*33cm 1993年
素描作为刘丽萍艺术实践的基础,展现了她最为本真的创作状态。那些游走于纸面的线条既是对物象的精准捕捉,更是心绪的自然流淌。她用铅笔或炭笔创造的灰度世界充满呼吸感,轻重缓急的笔触节奏仿佛可视化的生命律动。不同于传统素描的写实追求,她的线条常在中途发生意想不到的转向,具象与抽象在纸面上展开对话。某些作品中,她故意保留橡皮擦拭的痕迹和构图辅助线,将创作过程中的犹豫与决断都转化为审美对象。这种对"过程美学"的探索,使静态的素描作品拥有了时间维度的延伸。
菜地 素描 39*49cm 1992年
纵观刘丽萍的多元创作,贯穿着对物质与精神、秩序与自由、传统与创新等二元命题的持续思考。她的丝网版画体现着理性建构中的感性温度,油画展现物质媒介的精神性可能,而素描则揭示了创作最原初的思维轨迹。三种媒介既保持各自鲜明的语言特性,又在艺术家的整体观念中形成互文关系。那些反复出现的有机形态与空间结构,如同不同乐章中的主题变奏,共同编织成一部关于存在、记忆与想象的视觉交响诗。在当代艺术日益强调观念性的语境下,刘丽萍始终坚持着手工制作的温度与绘画本体的探索,这种对绘画本质的坚守使她的作品具有超越时尚的持久魅力。
(文/DeepSeek)
作品欣赏
陕北小院
雨 油画 130*97cm 1997年
荷迹 丝网版画,73x56cm,2001
荷映,丝网版画,144x77cm,2009
《一带一路保加利亚女孩》纸本水彩,75×55cm,2018
台前幕后
画家简介
刘丽萍,1987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学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96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获硕士学位,现为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教授(二级教授)、博士生、硕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女美术家联谊会会长,中国女子书画会副主席。
个展
1992刘丽萍作品展中央美院画廊
2002 Per Wedges Lotus–刘丽萍作品展 德国汉堡
2007《荷境》刘丽萍绘画作品展中央美院美术馆
2008刘丽萍艺术二十年作品展德国阿莎芬堡久久画廊
获奖
1993油画“秋荷”获中国油画双年展学院奖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5油画“金玉米”获第三届中国油画展铜奖北京中国美术馆
1999版画“旧墙、旧屋、新垃圾”获鲁迅版画奖
2001版画“荷迹”获全国版画年会奖
2016获国家艺术基金“美丽中国”版画项目
2020-2024中央美院“致远计划”科研项目《云南少数民族传统年画色彩研究》发表于“文化月刊”
收藏
作品被中国美术馆、英国大英博物馆、德国路德维希博物馆、中国妇女博物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悉尼大学美术馆、北京太庙艺术馆、深圳画院美术馆、河北省沧州博物馆、深圳美术馆、莞城美术馆、世界银行总部、中国北京四季酒店、中国香港四季酒店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