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抗人工智能对人类主体性的侵蚀?顾群业提出了一个应对策略:发展专用型(专家)人工智能。他说,这种策略并非逃避技术进步,而是通过重新定义AI与人类的关系,来守护我们的自主性和创造力。在AI迅猛发展的时代,我们常常担忧它会蚕食人类的主体性——那种作为独立思考者、决策者和创造者的核心本质。AI的泛化能力,似乎在悄然取代我们的判断、情感和独特性。顾群业提醒我们:问题的根源不在于AI本身,而在于我们如何设计和应用它。追求通用人工智能(AGI)可能加剧这种侵蚀,因为它试图模拟或超越人类的全面智能,导致人类退化为旁观者;相反,专用AI则像一把专为特定任务设计的扳手,帮助我们强化主体性,而非取代它。
顾群业强调,专用AI的核心在于其“专精”属性——它被设计为解决特定问题的高效工具,而非试图成为“全知全能”的存在。这种策略直接对抗了AI对主体性的潜在威胁:当AI仅限于特定领域,如医疗诊断或交通优化时,它不会僭越人类的整体决策权,而是成为我们的“助手”,从而放大人类的智慧和能力。试想,如果我们让AI承担重复、精确的任务,比如自动驾驶系统专注于道路导航,而不赋予它哲学辩论的能力,那么人类就能保留对更广阔生活的掌控。这不仅仅是技术选择,更是哲学层面的反思:我们是否在AGI的追逐中,无意中制造了“数智奴隶主”?专用AI的路径则呼唤人类作为“主导者”来定义AI的边界,确保技术服务于人,而不是反过来操控我们。
专用AI通过“赋权”而非“取代”来维护人类主体性。顾群业指出,许多人对AI的恐惧源于其“黑箱”性质和泛化潜力,但专用AI的透明度和针对性恰恰化解了这一担忧。它像一把专为特定门锁设计的钥匙,不会试图打开所有门,从而避免了不必要的复杂性和风险。在这个过程中,人类保留了反思、伦理判断和创新的空间。
历史告诉我们,从工业革命的机器到如今的人工智能系统,每次技术进步都曾引发主体性危机,但通过定向应用,我们总能重获平衡。专用AI正是这种定向应用的典范,它让人类专注于高阶思考,如艺术创作或道德决策,而将琐碎事务委托给“专家”工具。这是一种微妙的赋权:AI越专精,人类越能彰显其通用性和独特性。
同时,顾群业也特别提醒我们,发展专用AI需要人类主动参与设计和监管,以防它演变为另一种形式的侵蚀——比如在特定领域过度依赖,导致“人的退化”。我们必须反思:如果专用AI太高效,人类是否会懒于学习?这让我们联想到更宏大的辩题:在人机共生的社会,如何避免主体性的异化?马克思曾警示技术异化劳动者,如今在AI时代,这一警示尤为振聋发聩。
顾群业的贡献在于,其专注于发展专用人工智能的观点,不仅能对抗侵蚀,还能激发人类潜能,创造“人文AI”的范式。他呼吁我们从理想主义的AGI迷梦中醒来,转向现实主义的协作模式。这条路径充满思辨的力量:它不只是技术建议,更是关于人类尊严的反思。在AI的浪潮中,我们能否守护主体性,取决于我们自己的决择——专用AI,或许是唯一的钥匙。
顾群业,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推动中国艺术形态发展的重要学者与艺术家。自1991年起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工作,长期致力于数字艺术创作、人工智能与传统文化的融合创新,是中国新媒体艺术的布道者和叙事设计学的开创者。2012年,他在山东工艺美术学院率先开设“游戏艺术设计”“新媒体艺术”等专业方向,2022年在全校开设“逻辑学”通识课,2023年推动“AI for Design”教学改革,将AI融入所有专业课程,积极推动“数字手艺人”培养。
顾群业认为,创造新概念就是创造新世界。他主导构建了叙事设计学的学科体系,提出“虚拟虚拟”“生态具身”“心智模型”等新概念,并将语言学中的“语料库”引入人工智能领域,强调人文学者对AI发展的引领作用,预言数据(包括语料库)交易产业的崛起。
他提出“叙事能力是核心竞争力”等观点,强调艺术教育应从单一技术训练转向文化叙事与符号转译,推动“叙事为体、技术为用”的自主艺术体系建设。在人工智能与艺术结合、AIGC伦理等领域,顾群业具有前瞻性贡献,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结构”“智能是语言的结构化”,倡导以中国古典智慧为AI发展提供哲学支撑。
(文/牛牧,来源: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艺术家简介
顾群业,独立设计师,博士生导师,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2018届HCII-DUXU(国际人机交互设计大会)中国副主席、中华国际科学交流基金会科学与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卡通艺术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舞台美术学会新媒体艺术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