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艺术与科学的共鸣——追忆杨振宁与卢禹舜的忘年交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0-21 14:09:15

10月18日,科学巨擘杨振宁先生安然辞世。哀思之际,我们追忆他与中国国家画院原院长卢禹舜之间那段跨越学科壁垒的深厚情谊——一段基于对宇宙本质的共同探索、对文明精神的共同守望的忘年之交。科学与艺术在他们的交往中交融,映照出东方智慧中“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的至高境界。

60.jpg

杨振宁与卢禹舜

初识香江:画作结缘与文集的馈赠

1988年,杨振宁先生于香港“大陆画坛精英作品展”中初见卢禹舜的画作。画面中超越现实的空间构图与符号化的水墨语言,打破了传统山水的视觉逻辑,形成一种“非客观的宇宙图式”。杨先生敏锐地捕捉到其中的科学隐喻——画作中隐含的“对称性破缺”与他在物理学中揭示的“宇称不守恒”定律形成了奇妙的呼应。他当即收藏作品,并托人转达对艺术家的赞赏:“无缘相见,甚为遗憾”。

三年后,卢禹舜在香港举办个展,杨振宁亲临开幕式,二人同游数日,从量子力学谈到水墨意境。此次会面中,杨振宁将个人文集《读书教学四十年》赠予卢禹舜。这本书记录了杨先生从合肥童年到西南联大、从芝加哥大学到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治学心得,尤其是“轮流教学法”中多位大师的启发,以及“宁拙毋巧,宁朴毋华”的治学态度。卢禹舜后来说,书中“对科学之美与妙的感悟”,让他看到一位科学家对宇宙规律的敬畏,这种敬畏与艺术家对“天地大美”的追寻殊途同归。杨振宁先生一生践行“科学无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的信念。1971年,他作为首批访华的华裔科学家,毅然为中美学术交流架桥,并曾动情坦言:“我一生最重要的贡献,是帮助中国人克服了自己觉得不如人的心理。”这种深植于血脉的文化自信,与卢禹舜等新时代艺术家在全球化语境中重构东方美学的探索内在相通。

61.jpg

杨振宁在卢禹舜山水画精品展合影

小空白.jpg

62.jpg

小空白.jpg

63.jpg

杨振宁等参观画展

神交:静观八荒与天地大美

在卢禹舜的《静观八荒》《八荒通神》等系列中,杨振宁看到了艺术家对宇宙无限性与生命律动的哲学冥思。1998年,杨先生于卢禹舜画展中驻足良久,感慨其作品“参透了宇宙的奥妙”。这种共鸣源于两者对“道”的追求:科学家通过数学方程揭示自然规律,艺术家则通过笔墨构建心灵与宇宙的对话。

卢禹舜曾言,其“复天载地山水精神”的创作理念,正是受杨振宁科学宇宙观的直接影响。画作中混沌与秩序的交融,不仅是艺术的象征,更是对宇宙生成与消亡的隐喻——这与杨先生提出的规范场理论中“力与场的统一性”形成了精神同构。杨振宁始终强调,中国青年应兼具文化自信与国际视野。他曾在清华大学鼓励学子“要清楚方向,选对方向”,并指出“本土文化的坚韧、温顺与勤俭,是中国崛起的深层根基”。这种理念深深影响了如卢禹舜等先锋艺术家——他们既从传统水墨中汲取营养,又大胆融入数字媒体等国际语言,在“元宇宙”等新语境中探索东方美学的当代转化。

64.jpg

小空白.jpg

65.jpg

小空白.jpg

66.jpg

杨振宁、卢禹舜等在香港

践行:文化使命与文明互鉴

杨振宁不仅是艺术的欣赏者,更是文化事业的推动者。他曾建议卢禹舜以基金会形式促进文化交流。1993年,黑龙江中华文化发展基金会成立,杨先生专程从美国赶回,以名誉会长身份参与。此后,卢禹舜在创作中持续探索艺术与科技的融合:2012年“水墨禹舜”时装秀中,《静观八荒》系列通过数字屏幕与光影技术,将传统水墨转化为沉浸式的宇宙剧场。这种尝试,正是对杨振宁“科学为艺术开启新思路”理念的践行——在物联时代,艺术与科学的跨界不再仅是形式创新,更是对人类文明本质的重新叩问。杨振宁晚年将熊秉明雕塑《笔架》等珍品捐赠中国美术馆,使私人珍藏成为“民族遗产”。他强调:“中国未来的发展必须依靠既有思想又能动手的支柱型人才。”这一理念与卢禹舜在中国国家画院推动的“艺术与科学”融合实践一脉相承,共同彰显了文化传承中的跨界视野。

67.jpg

小空白.jpg

68.jpg

黑龙江中国文化发展基金会揭幕式

小空白.jpg

69.jpg

小空白.jpg

70.jpg

杨振宁在会上发言

小空白.jpg

71.jpg

小空白.jpg

72.jpg

小空白.jpg

73.jpg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缅怀:超越领域的精神传承

杨振宁曾指出:“科学家把不明白的东西搞明白,艺术家则把明白的东西让人不明白。”这句充满哲思的调侃,揭示了两种智慧共同的使命:在未知面前保持谦卑,在探索中守护人文。卢禹舜的“八荒”系列,以水墨的无限性诠释老子“大曰逝,逝曰远,远曰返”的宇宙观;而杨振宁的规范场理论,则用数学语言描绘了自然力的统一性。二者在“一与多”“有限与无限”的命题中相遇,共同指向东方哲学中“天人合一”的至高境界。杨振宁对21世纪中国科技发展持“绝对乐观”态度,因他相信中国已具备人才、文化传统与决心三大条件。这份信心今日正由新时代青年艺术家接续——他们以“跨文化、跨学科”的创作,回应杨振宁“艺术与科学终将在山顶重逢”的预言。正如卢禹舜所言:“杨先生的精神,激励我们在传统与现代间找到平衡,让东方美学在科技时代重焕光彩。

74.jpg

小空白.jpg

75.jpg

杨振宁、卢禹舜等在哈尔滨

小空白.jpg

76.jpg

小空白.jpg

77.jpg

杨振宁与卢禹舜

杨振宁先生的一生,如星河璀璨,照亮科学之路,亦润泽艺术之壤。在卢禹舜笔下的“月印万川”中,我们仍能窥见杨振宁所赞叹的“天地大美”——那种超越学科界限的、对宇宙本质的纯粹好奇与敬畏。今日追思先生,亦是铭记一种探索精神:艺术与科学,终在追问永恒的山顶重逢。而先生对家国的赤诚、对青年的期许,已化作新时代文化自信的星火,生生不息。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寸心所知,千古相传。

(来源:八荒锦绣美术馆)

  责任编辑:寿鹏瑶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