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王守国丨百岁老人陈祥耀先生的文化睿思和学术思想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0-22 14:26:15

1.jpg

陈祥耀先生

2020年12月,新冠疫情正在全球肆虐,著名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书法家、诗人,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资深教授,年近百龄的业师陈祥耀先生(业界尊称为祥老)却气定神闲,潜心思考,为福建师大文学院“闽铎声声大讲堂”撰写了数千字的长篇讲演稿《我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和优良传统》,准备2021年6月为文学院师生演讲。不料讲稿完成不久,祥老即身患重病,住进医院,并于2021年3月19日驾鹤西去。该文是祥老平生最后一篇文章,遂成绝响。

文章从六大方面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特色和优良传统:一、独立地成为世界文化史上一脉相承、绵延不绝的一大文化体系。二、汉字的优越性,使我国成为独特的文学艺术体系,并对其它文化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三、史书著作、历史文献的丰富举世无匹。四、在长期的君主专制政体下,还具有丰富的民主性思想和人文精神。五、科学技术与手工业的发展。六、由于优良的传统精神的影响,少数民族入主国家政权,都先于征服,终于同化。全文立意高远,视野宏阔,逻辑严密,材料丰赡,文笔畅达,气势雄健,是他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平生所学所思的集大成之作。如果不了解此文的写作背景,谁能想到这会是一位百岁老人的生命绝唱!“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笔意纵横”,借杜甫论庾信语为祥老此文作评,恰切精当。

2.jpg

陈祥耀先生

福建师大文学院的师生没有能够等来祥老六月的精彩演讲,当然非常遗憾。但能够读到他为此次演讲精心撰写的文章,并通过《海峡人文学刊》的刊布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到一位百岁老人的文化睿思,也是一大幸事。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首次系统阐释了“两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尤其是第二个结合的核心内涵与重要意义,并从五个方面阐述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在此背景下,再回头细读祥老此文和他有关传统文化的论文论著,我们对他文化思考的理论前瞻性、现实关切性以及所达到的深度、高度,都会有新的认识。祥老文章概括的六个方面,第一点重点谈的是连续性和统一性,第五点重点谈的是创新性,第六点重点谈的是包容性,第二、三、四点则是从汉字与中国文学艺术特色、丰富的历史文献、民主性与人文精神等方面阐述我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同时,早在2007年,祥老就发表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一文,从四个方面概括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显著的代表性,持久的绵延性,特具的包容性,广泛的影响性。可见,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特性的宏观思考是经年累月、一以贯之、不断丰富完善和深化提升的。

3.jpg

陈祥耀先生

祥老20世纪40年代毕业于国学学习研究重镇——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新中国成立后一直在高校从事古典文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兼工书法与诗词创作,在清诗和唐宋诗文研究等领域成就卓著,斐声海内,并不以研治哲学文化为业。一般来说,他们那代学人国学功力深厚,学术建树多体现在史料、考证、辞章、义理等方面,并不以理论思辨见长。祥老何以能在并非专攻的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取得如此高的成就,并且老而弥坚,直到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还能写出如此体现高度的理论自觉、深邃的哲学思辨、宏阔的历史视野的煌煌大文,的确需要我们在鞠躬致敬的同时,认真总结与弘扬。

4.jpg

王守国(左一)

惭愧的是,作为祥老招收的首届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我才浅学疏,又长期游走在学术文化边缘,既无力传承祥老的学术薪火,又不能全面理解把握祥老的学术思想,这里只能从两个方面谈一谈对祥老晚年依然能够创造文化高峰这一独特现象的粗浅认知。

其一是浓厚的哲学兴趣。祥老字喆盦,人如其字,一生喜爱哲学。2007年,在为《哲学文化晚思录》一书所写的自序中谈到,他从年轻时开始,就对文史哲三门学科都有深厚兴趣,对这三类书籍同样注意阅读。后来长期以治“文”教“文”为生,阅读有所侧重,但从未完全偏废。记得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祥老就非常关注古典文学研究的时代性、方法论等方面的宏观理论问题,撰有长篇理论文章,并在《文学遗产》等重要刊物上发表。1993年退休之后,他把更多的精力用到了哲学文化思考上,先后出版了《哲学文化晚思录》、《儒道思想论集》等哲学文化著作。后著有自跋诗披露心迹:“碌碌濒临百岁身,学如瀚海几扬尘。寸心只眼坚持苦,自拔霾氛识古人。”既是自谦,也表自信。寸心只眼,上下求索,至百岁而弥坚,只为去伪存真,去粗存精,识得古人真面目,也即领会到传统文化之精髓。

其二是深沉的家国情怀。祥老不是“白发死章句”的“鲁儒”,而是具有强烈家国情怀和现实关切的饱学大儒,深受易学“忧患”传统浸染,深得杜甫“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现实主义传统熏陶,文章歌诗常常为时为事而著而作。师弟孙汉生先生长期追随祥老,对此有非常精辟的解读。他说祥老没有停留在纯哲学的玄思,而是带着哲学玄思,审视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协调好天人的分合,性情与情理的矛盾,处理好功利与道德的关系,传统思想和文化里有很多解决智慧,可以发挥,不可抛弃。

家国情怀、现实关切在祥老的诗作中体现得更加鲜明集中。早在2000年,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滚滚大潮,诗人写下了《全球》四首,其一云:“全球一体化,经济作先行。文化流交汇,海空权已争。局防多极失,霸遏一家成。据乱愁经久,何当见太平?”站在2025年的今天回望这首旧作,看看一强称霸给世界带来的极度动荡与割裂,看看加沙的战火与乌克兰的硝烟,看看任意挥舞关税大棒引发的全球经济恐慌,我们不能不叹服世纪老人的过人睿智与惊人的前瞻性。

5.jpg

陈祥耀先生亲笔为学生王守国题词寄语

祥老作为著名书法家诗人,从不把书法仅仅当成个人修身养性的一种雅好,而是从汉语言的独特性来理解认识书法对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因为语言文字既有工具性,又有人文性。既是载体、是桥梁、是纽带,又是根脉、是基因、是符号。既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本身。他在文章专著中多次专门谈到汉语的特点与思想文化价值,更写有多首论书绝句讨论书法问题。曾几何时,书坛几乎变成了乌烟瘴气的名利场,把书法这种最具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扭曲得不成样子。时任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就曾在有关会议上怒斥有些沽名钓誉的领导干部,借书法之名,行腐败之实,“楷书没写好,直接奔狂草”。祥老写于2012年的当代论书绝句组诗,就有数首讥讽鞭笞这种现象。“规矩学书楷法先,草行变化两便安。不应循道存规矩,馆阁名加妄弃捐。”作者自注:按历史发展,草楷行接连出现。诸体形成,则学书者当先自楷而行,自行而草,乃为符合自然规律之常道。今学字新人,幼少作楷功夫,长自行草入手,有急于求成而狂妄者,见人写字而守规矩、行常道,即加以“馆阁”遗种之名而斥挤之,亦可谓之歪风偏见。“单分为两两成单,字体安排屡破残。避却楷行争作草,欺人不识诧奇观。”作者自注:今之避难作草以自掩者,不熟草体,多任意变易,且喜一字写成两字状,两字写成一字状,体势破坏不堪。知草法者不易辨识,不知者只能茫然称异矣。祥老宅心仁厚,深谙儒家温柔敦厚之诗教,若非义愤填膺、忍无可忍,断不会有此辛辣激烈、直击要害之语。

2021年2月27日,距离3月19日仙逝仅三周的祥老,在福州协和医院的病塌上,留下了生平最后两首诗。其二写道:“成功破坏每相依,调节转弯要得宜。莫使前瞻遭逆袭,途穷日暮反伤迟。”我们当然可以把此诗当作他对自己百年人生的经验总结,但更可以解读为他对社会发展、事物变化规律的深刻认知和警世恒言。百年赤子情怀,让人闻之动容!

祥老仙逝之日,中原疫情正烈,我未能前往吊唁,送别恩师,殊以为憾。谨以此文,表达对祥老的无限敬仰与深切缅怀。

文/王守国,系河南省文联原党组书记、河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第二届主席团主席、陈祥耀先生首届唐宋文学专业研究生,1984年12月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来源:《海峡人文学刊》2025年03期)

艺术家简介

8.jpg

陈祥耀(1922.9.13—2021.3.19),字喆盦,福建泉州人,无锡国学专修学校毕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华诗词学会名誉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他集学者、诗人、书法家于一身,主编《清诗选》《弘一大师全集》,诗书文三绝,被誉为“闽省诗坛耆宿”“弘一研究活化石”。他的学术著述以“朴学为基,融通古今”,诗作承唐宋遗韵,书法见文人风骨,终成一代国学宗师。他一生深耕国学,横跨诗、书、文三界,被誉为"闽省诗坛耆宿",其诗作以古典诗歌见长,书法造诣深厚,学术著作等身,是享誉海内外的国学名师。

  责任编辑:寿鹏瑶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