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东方水墨邂逅枫叶之国,当千年文脉拥抱多元文明,一场跨越太平洋的深情对话,在金秋的阳光中悄然绽放。
近日,在加拿大知名文化平台——枫叶之国艺术馆(Ican Arts)的精心促成下,中国著名艺术家翟优与樊蕾伉俪将其联袂创作的水墨佳作,赠予加拿大参议员胡子修,以艺术为媒,致敬其在推动中加友好关系中所作出的卓越贡献,谱写了一段动人心弦的文化佳话。
丹青为信,情寄山海
这份情谊的种子,早已悄然播下。就在不久前,枫叶之国艺术馆与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在多伦多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中西艺术的深度交融奠定基础。此次赠画,正是八月盟约结出的首枚硕果,是“艺脉相承”的生动注脚。

在充满东方哲思的“央街小白楼”——太初资本总部(南京),赠画仪式温情举行。这里不仅是加拿大多伦多的金融地标,更被誉为“资本的思想圣地”,承载着东西方智慧的交汇与碰撞。翟优与樊蕾将融合写意之豪迈与工笔之精微的合作画作,委托枫叶之国艺术馆馆长Amy Wang转赠胡子修参议员。画作中,东方美学的灵韵与艺术家对参议员的崇高敬意交织融合,不仅是一件艺术珍品,更是一封无需翻译的“文化书信”,承载着对中加友谊枝繁叶茂、万古长青的深切祝愿。
艺术为桥,心灵共鸣
胡子修长期致力于推动加拿大多元文化繁荣与中加关系发展,是连接东西方的重要桥梁。他欣然接受这份饱含深情的礼物,并盛赞其为“一场跨越文化的温暖对话”,表示艺术是最能打动人心、增进理解的纽带,是两国人民情感共鸣的桥梁。
枫叶之国艺术馆,双向文化的创新平台
作为此次文化盛事的策划与执行者,枫叶之国艺术馆再次彰显了其作为加拿大顶尖文化平台的远见与担当。艺术馆始终站在中加文化交流的前沿,以创新理念与国际视野,不断将最纯正、最具活力的中国艺术引入北美——同时,也积极向中国传播加拿大本土艺术的独特魅力,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双向文化通道。
它不仅是一个展览空间,更是一座文化磁场,一座连接传统与当代、东方与西方的“艺术发生器”。通过策划高水准的展览、学术论坛与公共教育项目,枫叶之国艺术馆正让水墨的韵律在枫林间回响,让中华文化的深邃智慧与时代精神,在加拿大的文化土壤中生根、发芽、开花。
未来可期,艺路繁花
翟优与樊蕾,这对中国画坛的“神雕侠侣”,一位以奔放的笔墨挥洒山河气度,一位以细腻的工笔描绘静美家园。他们的艺术,一刚一柔,一动一静,交织出一个跨越文化疆界、直抵心灵深处的“精神原乡”。此次赠予参议员的作品,正是这种艺术理念的凝练结晶。

展望未来,枫叶之国艺术馆将继续携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及各界文化伙伴,基于既有战略合作,推出涵盖大师工作坊、学术讲座、大型专题展览等在内的系列文化交流项目。每一次笔触的交融,每一次思想的碰撞,都是一次心灵的靠近,一次文明的共鸣。
水墨与枫叶共舞,此心安处是吾乡
在这场跨越山海的文明对话中,枫叶之国艺术馆正以艺术为舟,以情怀为帆,与所有热爱文化的人们一道,驶向一个更加包容、和谐与美丽的未来。
(来源:枫叶之国艺术馆Ican Art)
画家简介

翟优,中国画学会副秘书长、江苏省中国画学会会长、政协江苏省第十一届委员、江苏省海外联谊会文化艺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南京市十四届、十五届人大代表、政协南京市第十四届委员、政协南京市鼓楼区第二届、三届常委。其作品多次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俄罗斯圣彼得堡、日本大阪、中国美术馆、中国国家画院、江苏省美术馆等地展览。
2017年荣获法国波尔多左岸名庄骑士勋章;2018年作品入编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中国书画名家艺术明信片”;2019年荣获美国佩斯大学孔子学院颁发的“推广中华文化杰出贡献奖”;2019年获《荣宝斋》期刊推荐艺术家。作品被法兰西艺术院主席卡隆等艺术家及政要和中共中央北戴河直属管理局、南京青奥会组委会、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扬州美术馆、中国宣纸博物馆等机构收藏。

樊蕾,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文史馆书画院特聘研究员、南京工业大学兼职教授、艺术硕士生导师、江苏海事职业技术学院人文艺术学院特聘教授、江苏省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中国画学会美国创作研究中心负责人、江苏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作品多次参加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学会主办的全国性展览并获奖。还多次在美国纽约、法国巴黎、波尔多、俄罗斯圣彼得堡、日本大阪等地参加国际性艺术展览。
2017年1月28日(丁酉正月初一),纽约时代广场纳斯达克交易所大屏推出“中国年·中国画——中国画家拜大年之樊蕾”贺岁专题片。
2017年7月,荣获“法国波尔多左岸名庄骑士勋章”。
2018年4月,应邀在纽约联合国总部举办画展。
2019年5月,应邀在美国佩斯大学讲学。
2021年10月,作品《同心》荣获“百年华彩——2021·中国百家金陵画展(中国画)”典藏作品。著有《工笔牡丹技法快速入门》《金陵瞭望——樊蕾工笔花鸟画集》。
作品被江苏省美术馆、苏州美术馆、黑龙江禹舜美术馆、扬州市美术馆、淮安市美术馆、中国宣纸博物馆、南京工业大学等多家机构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