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潘鲁生《工艺百年》 | 从非遗到国潮:传统工艺百年价值的破圈与生长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1-02 14:30:47

从国风衣饰到潮玩文创,从非遗手作到数字藏品……当前,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深度融合,在年轻人中掀起一股传统文化热。这一热潮,既彰显了传统工艺旺盛的生命力,也引发人们对古技新生的价值思考。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结项成果,近期出版的潘鲁生主持撰写的《工艺百年》,通过系统梳理将对工艺的价值思考引向深入。

640.png

工艺文化变迁受政治制度、伦理道德规范、经济生产水平等多重因素影响。百年来,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转型。从农业耕作与手工生产互补的小农经济到全面发展工业化、市场化的现代经济,社会宏观领域发生了重大变革,也带动人们的思想认识、生活方式产生深刻变化。传统工艺作为一种基础的物质生产经验以及“人”最本质创造力的实现,在冲击下仍能以极强的韧性发展,离不开对其价值的理解。

工艺价值影响着其生产形态。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传统工艺的价值发现主要集中于商贸经济层面。原因在于,“富强”成为关系民族命运的重大主题,传统工艺作为可资利用的资源,有助于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有力支撑国家现代化建设。这相应地导致传统工艺在一定程度上疏离本土日常生活,呈现出礼品化、奢侈品化等倾向,丰厚的文化内涵被部分遮蔽。

随着国家经济发展水平提高,传统工艺的价值实现从追求经济效益向增进文化认同深化。在生产领域,传统工艺发展不再依靠外贸驱动,相关产品也不再集中于材质贵重、工艺繁复的欣赏品、陈设品,反而进一步面向崛起的内需市场,回归本土的日常生活,其自身的文化内涵得到重新发现。在文化领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建立,传统工艺的文化价值更加突出,实现着从“为我所用”到“为我所是”的深刻转变。人们开始立足本土文化,从民族自身的情感、记忆和审美出发定义传统工艺的价值,不仅推动传统工艺振兴,也为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奠定基础、打开空间。

如今,在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传统工艺迎来价值共生与创新发展新阶段。它进一步突破保护与创新、古法与科技、文化意义与市场消费等可能存在的二元对立,作为一个能动的、开放的系统与相关领域对话融合,催生出各种新的发展形态和空间。比如,传统工艺与前沿科技结合,运用人工智能开展衍生式设计,数字藏品、虚拟展示、在线传习等突破时空限制,使工艺经验成为可共享、可再生的新发展资源;传统工艺与“国潮”经济结合,以蕴含手工温度和匠心精神的产品满足年轻群体关于个性化、品质化生活的需求,消费行为也成为一种情感归属和文化表达;传统工艺与乡村全面振兴结合,发展特色手工艺产业,重塑乡土自信,增强了乡村发展的文化凝聚力和内驱力。可以说,这种多元融通的价值实践,更依赖于文化的深度发掘和创造性转化,即不停留于对传统纹样、器型等符号语言的取用,不局限在物品的形态和功能的塑造,而进一步向文化精神的传承深化,向生活方式的建构拓展,守护传统工艺的文化本质。

由此不难理解,为何老手艺在今天能成为新潮流。不论是将现代元素植入手工艺品,还是将传统工艺融入现代设计,传统与现代的深度结合绝不是简单的嫁接,而是通过创新创造实现古今审美的有效碰撞、文化价值的有效对接。这种本真且持久的力量呈现,恰是推动传统工艺复兴的关键。

沧海桑田,文脉绵延。回望工艺百年发展,我们所探寻的不仅是一段工艺发展的历史,更是从宏观视野正确认识传统工艺的价值。正是在认识和实现传统工艺价值的过程中,我们重新发现了自己,并将塑造未来。

(文/殷波,来源: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周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