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山艺城市艺术与创意学院院长王大海参加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暨非遗主题展,并作主题分享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1-03 11:19:27

10月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的第二届人民艺术论坛暨“人民艺术·匠心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题展在北京举办。活动以“学术引领实践、艺术服务人民”为核心宗旨,为非遗在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搭建了重要平台。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张东刚,文化和旅游部原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李群,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司长单钢新出席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党委副书记郑水泉主持致辞环节。

张东刚表示,以“小切口”讲清“大道理”,以“老传统”凝聚“新认同”,以“微叙事”阐释“大时代”,以“地方性”贡献“全人类”。中国人民大学始终坚持“为人民而艺术”的教育和创作理念,将“非遗传承”与“人民艺术”有机融合,让更多优秀的非遗作品、人民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李群表示,我国非遗保护传承实践日益活跃,利用途径不断拓宽,但仍面临诸多挑战。加强非遗保护国际交流合作,让非遗成为提高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发布非物质文化遗产多模态数字资产建设知识工程成果。知识层面构建系统化非遗知识体系,技术层面以高斯泼溅、体积视频等前沿技术全景记录传承人技艺,文化层面通过混合现实、虚拟现实技术还原非遗技艺的历史文化背景,打造非遗数字孪生系统,实现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的生态构建。

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鲁锦创新设计研发中心负责人、山东艺术学院城市艺术与创意学院院长王大海教授在论坛上分享的鲁锦“研学产创”一体化开发的山艺模式,成为非遗活态传承的亮点案例。

作为深耕鲁锦研发四十载的代表性实践,山东艺术学院构建的“研学产创”模式,以四大维度筑牢非遗传承根基。在“研”的层面,团队深入鲁西南乡村,系统挖掘鲁锦千年文化内涵与技艺智慧,定格200余种濒临失传的纹样,建立可溯源的文化与技艺传承体系,并设立鲁锦创新设计研发中心深化科研成果。“学”则成为传承纽带,学校将鲁锦艺术纳入本硕阶段教学,联合非遗传承人开展实践教学,通过技艺学习、工艺分析、影像记录等形式,培育兼具文化认知与技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产”为非遗传承提供坚实支撑,学校全面开发鲁锦家居用品、鲁锦文创产品200多件,联动70余家单位成立鲁锦产业高质量发展联盟,构建起“传统技艺-现代产品-市场流通”的完整产业生态链。而“创”则为非遗注入持续动能,团队通过数智化手段解构鲁锦经典纹样,创新设计贴合现代生活的新纹样,借助跨界合作让鲁锦融入多元生活场景,发起成立高校鲁锦创新产品研发设计共同体,搭建产教协同创新网络。

四十载深耕不辍,山东艺术学院的“研学产创”模式不仅让鲁锦这一千年非遗从乡村织机走向现代市场,更探索出一条非遗活态传承与高校特色育人共生共荣的新路径。此次论坛与主题展的举办,让这一模式获得更广泛关注,未来其或将为更多传统工艺“破圈”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范本,助力古老技艺在新时代持续焕发蓬勃生机。

(来源:山东艺术学院城市艺术与创意学院

  责任编辑:周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