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根本方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方法论。民间文艺的“两创”,在于实现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与人民需求相契合的转化与提升。从赋能城乡发展的角度来说,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是推动民间文学向数字内容产业创意转化。民间文学是口头传统的重要载体,包含民族的集体记忆,富有文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中国民协成立75年来收集整理了丰富的民间文艺资源,目前正在编纂出版《中国民间文学大系》,共计1000卷,包括神话、民间故事等12个门类。在数字时代,我们要使这些珍贵的文学资源焕发新的生命力。当前,通过人工智能等技术,可以对民间文学进行系统性的数据化整理与再现。神话与史诗实现数字重生,将成为文化创意的重要源泉。民间故事、地方传说等作为内容IP促进了动画、潮玩、手办、游戏的多元开发,也是推动民间文学创造性转化的重要路径。我们要善于从民间文学中提取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符号,并将其转化为适合现代传播的内容产品。具体要挖掘故事中的原型、母题与价值观,使其成为动漫、游戏等数字内容的价值内核;通过交互设计、虚拟现实等技术,构建跨媒介叙事生态;通过公众共同参与创作和传播,进一步强化文化认同与当代共鸣。
二是推动民间艺术向现代公共文化服务转化。民间艺术成长在乡土社区,具有天然的公共性和社会性。近年来,各地通过“村歌、村晚、赛诗会”等地方艺术形式,有效唤起了居民的文化归属感。社区手工艺、乡村小戏等多元化的传承空间建设,也成为连接邻里情感、增强城市社区凝聚力的有效纽带。我们要进一步充实乡土文化空间,将艺术实践与节庆、礼仪、社区治理结合,增强情感凝聚功能;要进一步创新服务方式,通过乡村艺术团、手艺作坊等载体,推动群众从观众变为创作者与传播者;要进一步构建梯度化服务体系,兼顾普及性展演与深度传承,满足不同群体的审美需求与参与意愿。总之,要使民间艺术真正融入城乡日常生活,成为社区文化生态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是推动民间工艺向时尚生活用品设计转化。传统工艺的当代价值,关键在于“用”于生活之中。要着力打通民间工艺与现代设计、时尚产业的壁垒,鼓励将精湛的传统技艺、独特的图像纹饰与当代审美、日用需求相结合,开发兼具文化品位与实用功能的服饰、家居、文创产品,使传统工艺真正融入现代生活潮流。当前,国潮消费兴起,国风设计发展,新中式等成为热点,推动设计转化有很好的基础和发展空间。在转化过程中,要尊重传统工艺的文化内涵,注重将传统工艺背后的材质智慧、纹样寓意转化为设计语言,避免符号化浅层应用;要面向新工艺、新科技、新材料的发展,借助材料创新、智能生产等技术,提升产品的功能性、环保性与市场适应性;要积极构建品牌价值体系,通过文化地域标识、工匠故事等叙事赋能,实现从“手工艺”到生活方式品牌的升级。
四是推动民间文艺资源向国民教育体系深度转化。要将民间文艺的智慧与美育深度融合。我们要系统推动民间文艺资源进入国民教育各阶段,在基础教育阶段,支持编写优质乡土教材、开发专题研学课程、开展非遗传承人进校园等活动。目标是构建一个贯穿课内课外、覆盖线上线下的大美育体系,让青少年从小建立文化认同,为民间文艺的永续发展埋下种子。在高等教育层面,加强“民间文艺学”学科建设,通过学科化建构完善教材编纂、理论研究和人才培养体系,突破西方教育框架,坚守本土文化特色。同时,加强职业教育培训,推动民间工艺等职业技能培训。在社会美育层面,积极利用博物馆、美术馆、社区工作坊以及新媒体等平台,将民间文艺还原到生活场景中,让民间文艺自然地融入当代生活审美,实现活态传承。
五是推动建设民间文艺语料库与大模型,实现科技赋能转化。在人工智能时代建设中华民间文艺语料库与大模型,必要性在于,掌握文化数字化主权,防止中华文化在AI生成内容中被西方语料“同质化”或歪曲,并解决版权伦理问题。首先要对散落的民间文艺资源进行全域性、高标准的数字化采集与建档,构建一个真实、完整的核心语料库,形成所有工作的数据基石。进而,将这一经过科学整理的语料库与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耦合,通过训练专用大模型,开发出能够进行智能检索、知识问答、创意生成乃至辅助研究的应用工具。最终目的是将这些工具赋能于教育、创作与传播等多个领域,使沉淀的文化数据转化为可动态交互、可激发创新的智能化资源,从而实现从保护遗产到创造未来的根本性转变。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最终目的,是让民间文艺“活”在当下、“融”入生活、“服务”人民。我们要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推动民间文艺“两创”工作走深走实、见行见效,在守护传承的基础上实现创新和发展。
未来,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要提高站位,把实践行动放到国家文化战略中统筹推进。近一段时间,全国的文联系统和各艺术门类都在集中探讨“人文经济学”和“文艺赋能城市”,我们也需要以这样的高度,重新审视民间文艺与城市发展的双向互动关系。要立足新时代,把握人民群众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把民间文艺“两创”工作融入乡村振兴、城市更新、文旅融合、社区治理等国家重大战略中,实现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统一。要以文化人、以艺通心,让民间文艺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文化软实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
要加强协同,构建跨系统、跨领域、跨层级的合作机制。我们要突破体制壁垒、行业界限,推动形成各方协同发力的大格局。要主动对接相关部门,多维理解文化现象;要积极联动高校、研究机构,强化智力支撑;要广泛吸引企业、机构、平台等社会力量,拓展资源渠道;要充分发挥基层文联、协会、传承人、志愿者的主体作用,激发内生动力。只有形成合力,才能实现资源整合、优势互补、效能倍增。
要扎实推进,强化成果导向与长效转化。我们要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效果导向,推动调研成果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政策建议、项目抓手、品牌活动与典型案例。要注重实践与理论双轮驱动,形成有数据、有分析、有对策的决策参考;借助正在开展的“全国民间文艺‘两创’典型案例”征集与孵化,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项目;要积极推进专题文集的编撰出版,形成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成果体系;要精心筹备明年全国性的交流推介活动,搭建展示、对话、合作的平台。
(文/潘鲁生,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来源:中国艺术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