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蒿峰诗四十首 | 以“在野”之眼观世,以“在场”之心体物,使山水、史迹、草木、生灵皆成“心景”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1-26 15:33:48

日前,有诗友转给我一组蒿峰的诗,我急忙打开浏览,这一看不要紧,竟怎么也不忍释手。及至查看诗人背景,却原来是“两届山东优秀诗人,齐鲁诗词名家”,且平时喜欢绘画,襟怀视野不俗,“诗中有画”在他来说体现得尤为显眼呢!

蒿峰诗四十首,以七绝为主,五律六首,七律八首,五绝一首,体量不大而气象宏阔,从稷下故地到宕泉沙碛,从田单火牛到南昌枪声,时空纵横三千年;自松荫蝉唱、蝴蝶兰丛,至秋霖伤稼、稻父吞声,幽微之叹与家国之痛互映。诗人以“在野”之眼观世,以“在场”之心体物,遂使山水、史迹、草木、生灵皆成“心景”。下面,我试从六个方面为这组“史诗”作一次审美梳理,以示对此组作品之喜爱,也与广大读者分享佳妙。

一、形象之美:在“微物”与“宏景”间自由缩放

1.松荫、苔花、杏蕊、灯笼柿——“微物”起心

观微察细,在古贤是特长,如王维、王勃、杨万里、高攀龙等皆有佳作,脍炙人口,流传至今,成永世之佳话。蒿峰化古融今,遂成经典。诗人往往把镜头推近:松荫可“凭坐卧”,苔花“逢春便有米花开”,杏树“粉面娇姿天自裁”,柿子“心中已挂小灯笼”。物象细小却自带光源,或被赋予体温,或凝成一颗“心灯”,这样从琐碎日常里便释放出“可栖居”的温情。似此“师从古贤,跨灶古贤”,正是“工夫在诗外”的完美体现。

2.荒台、旧营、炮台、峄山——“宏景”放眼

有时候,一段诗,就像一扇任意门,瞬间带我们穿越时空,走入一片山水清音。在这方面,不得不佩服李白、杜牧、白居易、王安石、苏轼们,他们的风范往往令我们叹为观止。及至看了蒿峰的作品,又有一种“青出于蓝”的感觉。诗人时常把镜头拉远,瞬间咫尺天涯:一线残墙“消剑气”,百年炮台“犹驾惊涛拍岸来”,邾墟王气“尽”,阙里儒风“留”。大历史不再抽象,而被压缩成可触可视的“残墙”“浪头”“王气余烬”,在“一瞥”中完成千年显影。诗人甚得“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非强,来之无穷”之道。

3.“微——宏”互映的屏显

作者善于从自然景物、以及平凡事件中获得创作灵感,并用极其丰富的文学表现力,展现出一幅幅生动而又形象的生活画面,并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很多作品,看似信手拈来,却又表现的波澜曲折。《山里见蝴蝶》写“才离庄子梦,又入我家山”,以蝶之“微”瞬接“三界”之宏;《刘公岛炮台》写“百年忠魄郁难化”,将民族之“宏痛”压进一截旧炮口。宏景不空,微物不碎,二者互为景深,遂生“可视的历史”与“可抚的时间”。使这些宏大景象带着“史迹、血痕、觉悟、回声”翩然入诗。这种把语言与意境的相互衬托,才是触动人心深处、留下难以磨灭印象的根本所在。

二、手法之巧:叙事、用典、反讽与“电影蒙太奇”

1.叙事——让“绝句”拥有情节

绝句最忌板滞,以其短小精悍的形式、工整灵活的对仗、和谐优美的音韵、深远丰富的意境以及广泛多样的题材等特点而备受人们喜爱和推崇。诗人不仅深谙此道,却常常暗植“起承转合”式微叙事:

《登梁山半途而归》,“也学英雄刀在腰”——起势豪迈;“胸中一抹杏黄飘”——联想起兴;“可怜未至黑风口”——情节陡转;“气喘如牛问野樵”——自嘲式结尾。这首“登梁山”的特别之处,是将“英雄”解构为“气喘如牛”。刀与杏黄,是童年江湖梦;气喘与问樵,是岁月体能现实。梦与现实的落差,在一声“可怜”里化作轻笑。既卸了“好汉”光环,也保留了“杏黄”余温——江湖不远,只是上了点年纪。短短二十八字,竟有“英雄片”式开场、高潮与反转。比那些虚空的“口号式英雄”更加被人喜爱!

2.用典——“不是炫学,而是招魂”

刘勰《文心雕龙》提出“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杜甫、王维等通过重构历史素材形成“水中着盐”般的自然融典传统,拓展了用典的表现形式与艺术效果。蒿峰诗,借典中情景,与诗人当时之状况融成一体,益觉凝炼警策,读之令人顿生无限感慨。《过朱毛村》“火牛何处旧营悬”,把田单火牛、即墨故城、北燕败绩三重史事压进“何处”,既写“地理缺失”,又写“记忆空悬”,典即被赋予“现场感”。《哭袁隆平》“当今谁不念神农”,以神农氏一典,将袁公与民族农耕史并置,典与人互证,情感瞬觉厚重。因此,这两处用典皆有妙义。《艺苑雌黄》云:“文人用故事,有直用其事者,有反其意而用之者,直用其事者,人皆能之;反其意而用之者,非学业高人,超越寻常拘挛之见,不规规然蹈袭前人陈迹者,何以臻此”。

3.反讽——“历史的后视镜”

反讽肇端于《诗经》,其核心在于以反语表意,杜甫、董其昌、王磐等都有巧妙运用,且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游溪口蒋氏故居》“欲走江东垓下马,已升降帜石头城”,把“江东/垓下”“降帜/石头城”两组对立意象快速剪辑,形成“历史反讽”:英雄欲据江东,却瞬间降帜高树;其“东南王气”剡源钟,终不过“父老悠然说废兴”。反讽不必太辛辣,却能生出苍凉的“后史视角”。这样反讽手法之精神所本,当是基于自己信仰的正义感,用启发式作诉求,因此才会产生震动人心的艺术效果。

4.蒙太奇——“空间接手”与“时间跳切”

通过“运镜”,带你体验电影般的时空流转,安放纷繁的物与情,或通过"流观"的方式进行艺术构思,在诗的审美时空中,用“时间透视”的视点,缩放诗人欲抒发的观点,使之产生“蒙太奇”般的视觉反映,以使诗的意蕴最大化。《经跨湖高速返济》“新桥飞架湖天低,车碾芦香水鸟啼。数点青山连海岱,两城一过鲁桥西”,四行四次“跳切”:桥——车——青山——鲁桥,镜头速度感与车窗晃动度同步,形成了“流动山东”的公路片式体验。蒿峰的作品,具有千锤百炼的心灵闪光,能让读者“品诗似饮杏花酒,丝雨缕风具断魂”。

三、语言之奇:在“乡音”与“文言”间造一条“口语运河”

1.方言入诗而不碍远读

方言入诗能唤起人们对故乡的共鸣,例如吴侬软语的婉转适合婉约派,北方方言的雄迈则契合豪放派,运用的好使诗更具生命力。“心中已挂小灯笼”(《柿子红了》)“气喘如牛问野樵”(《登梁山半途而归》),其中“挂”“问”皆鲁地口语,却因对仗与比喻的“文言框架”收束,遂生“土而不粗,俗而能远”的奇异张力。对这样的运用,诗人皆似随心所欲,一点也没有造作之感。

2.新词、科技术语与古典句式“混剪”

“菏泗沉泥千遍炼,尼山精气万年藏”(《喜见失传五百年梁公名砚成功复烧于鱼台》),前句用工程术语“千遍炼”,后句用“精气”“万年藏”传统语,古今工具花开并蒂,既写“非遗复烧”的科技含量,又暗示“器以载道”的儒脉悠长。这样就使主题更加鲜明,形象更加生动,思维迥异于常,给人以醉美的享受和灵魂的震撼。

3.多重感官“并联齐动”

通感这一修辞手法,古人运用可谓千姿百态,变化无穷。它既可以是视觉与听觉的互换,也可以是嗅觉与味觉的融合;既可以是触觉与动作的交织,也可以是色彩与声音的相互转化。这种手法的运用,使得诗的意境更加深远,情感更加细腻,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自己的感官,不由自主地置身于诗人所描绘的世界之中。“风声渐重一蝉寒”(《秋雨》)——一个“重”字把可感的风转化为可称的“重量”,再以“寒”字让声音带上体温,遂使“秋深”于听觉里完成。“日课风荷三百纸,只为香气滿堂来”(《画荷并题》),视觉(风荷)→数量(三百纸)→嗅觉(香气满堂),三重通感让“荷”突破画面,在书斋里“可嗅可翻”。这就使抽象之物有了具象化展现,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四、结构之妙:组诗内部“暗线”与“呼吸”

诗作为抒情文学,其结构本质遵循情感发展脉络,而于内在形式上,时常呈现跳跃性。这时,诗的结构就不再遵循自然时空顺序,而是在时空上任意伸缩张弛,突如其来又突如其去,从一端跳到另一端,有意留下空白,且省略有关过程和过渡性的句、段及关联词。诗的这一特点,是由它的审美特性决定的。诗既然饱和着强烈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就得遵循情感和想象的逻辑,而情感和想象的逻辑是不受时空限制的。这样的作品精炼传神,富有意境和韵味,寥寥数语便能展现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传达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哲理。举要来说:

1.暗线——“史-地-人”三线交织

蒿峰四十首诗可画出三条隐形曲线:

史线:田单火牛→刘邦登基→甲午硝烟→南昌起义→袁隆平;

地线:尼山/峄山/泗水→即墨/朱毛→刘公岛→南昌→莫高窟;

人线:诗人“我”时而登山,时而审视遗址,时而“驱车”赶路……三线交汇处,便是一颗“野史之心”在笔端的跳跃。

2.呼吸——“大题”与“小景”交替

诗人自觉调控呼吸:

大题(史诗、哭院士、诗人节)→小景(苔、蝶、杏、柿)→再史诗(地道战、汉祖陵)→再小景(画菊、蟠桃)。一张一弛,使读者在“重——轻——重”节奏里获得“情感调试”,避免了读者对史诗的阅读疲劳。

3.闭环——首尾“松荫”与“自由”遥映

从《山居》“松荫凭坐卧,养气静如仙”,写“静养”;到《题画》“白云苍狗任他变,我且山中乐自由”,写“自由”。由“养气”到“乐自由”,形成“隐逸——观物——读史——返自然”的精神闭环,使四十首成为“一次完整的心路环线旅行”。

作者能够根据不同的主题和情感,合理安排诗的结构,使作品的层次分明,过渡自然。诚然,一首作品只有不断地优化、锤炼、修改和完善,才会让字句更加优美、凝炼,从而,使其更有艺术性、可读性和趣味性。诗人善于运用各种艺术手法,不仅增强了诗句的本身张力,也显示了自身文学素养的深厚,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五、情感之丰:从“一己之欢”到“万民之叹”

诗因为“有我”,显得自然真切;因为“无我”,彰显伟岸崇高。所以,好作品都会锤炼“小我”,强化“大我”,追求“无我”。蒿峰在作品中所创造的“有我之境”“无我之境”,是一种炉火纯青的艺术,也是一种回味无穷的审美境界。

1.私人情感——“小欢喜”与“小惆怅”

杏花乍开、蝴蝶穿兰、柿燃秋火,皆日常“小确幸”;而“南亩农夫叹,明春何卒生”则把“小确幸”突然拉进“民生大难”,情感振幅瞬时扩大,形成“一己之欢”与“万民之叹”的剧烈对撞。

2.历史情感——“兴亡之叹”与“英雄之哭”

《刘公岛》“百年忠魄郁难化”,用“郁”字写“魂不肯散”;《癸卯八一》“旌旗再插霸王坟”,用“再插”写“魂兮归来”。诗人写史,不肯做“冷考古”,而是替“未散之魂”找当代肉身,于是“历史情感”愈发滚烫。

3.文化情感——“斯文之悲”与“复兴之望”

《喜见梁公名砚复烧》“名砚尧天重又光”,一句“尧天”把非遗技艺升华为“天下复兴”的象征;《第五届中华诗人节》“树旗岱顶听钲鸣”,则以“岱顶”为天然舞台,让“诗”与“国”共享一声“钲鸣”。文化情感跳出“幽怀”,直与“当代复兴”同频共振。

4.宗教/哲思情感——“破执念”与“得自由”

《无题》“苦乐万千执念破,菩提明净自心中”,《成山头口占》“好运存心运常有,意无愁处即无愁”,佛、道两家“破执”“无心”思想被转化为“当下即安”的生活伦理,为诗人和读者提供了“情感止泊点”。

写诗要写自己,但不能一味表现自己,有“小我”也有“大我”,使“小我”自由地融入“大我”,其诗作才会有长久生命力。

六、意境之新:让“旧山水”长出“新镜头”

意境是通过意象、语言和艺术手法营造的审美空间,呈现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境界。毋容讳言,蒿峰是创新意境的匠者。我们看以下几个片段:

1.“遗址”变“现场”

诗人写史迹,不肯“发怀古之悠嗟”,而让遗址“活动”起来:残墙“消”剑气,炮台“拍”岸来,忠魄“驾”惊涛……旧迹被赋予动词,遂成“进行时的历史”。

2.“自然”变“心然”

“不是东篱才有菊,心清处处绽黄花”,把“菊花”从陶渊明固有的“东篱”解放出来,迁移到“心斋”之中,于是自然意象不再受地理限制,而成为“心境显示器”。

3.“神话”变“日常”

《蟠桃》“尔桃三纪九千岁,伴我人间醉几回”,将瑶池仙品拉回“人间小醉”,神话被“降维”为“可佐酒的果盘”,既调侃了“长生执念”,又让“神仙”与“打工人”同桌共饮,意境翻新,怎不让读者捶胸说妙!

4.“秋景”变“声景”

传统秋诗多写“色”——黄叶、丹枫、雁字,蒿峰却常写“声”:风声渐重、雁字声声、旧曲狂歌、钲鸣岱顶……让“秋”在听觉里“显影”,拓展了山水诗的“声景”维度。

5.“诗乡”变“片场”

《第五届中华诗人节再游青州》末句“声声留得万年芳”,用“留声”写“留诗”,把青州塑造成一座“可以录音的千年片场”,于是“诗乡”不再只是“文化符号”,而成了“可反复播放的声音现场”,古典意境被植入“磁带/数码”,用隐喻悄悄完成一次“现代升级”。

清代李渔《闲情偶寄》中说:“才人撰诗,赋,古文,与佳人所制锦绣花样,无不随时变更。变则新,不变则腐。变则活,不变则板。”蒿峰不蹈袭前人,力除陈言,独辟蹊径,所以才拥有自己的一片新天地。

蒿峰这组诗,表面看是“行旅杂咏”,实则是一部“私人修撰的微型地方志”。它写鲁地山川,却不止于“齐鲁风光”;它哭袁公、悼忠魂,却拒绝口号;它写杏花、蝴蝶,却非“田园鸡汤”。诗人用“微观史”笔法,把“高古”写成“切近”,把“宏大”写成“可触”,把“日常”写成“永恒”。其形象之美,令微物有光;手法之巧,令绝句长出了叙事肌肉;语言之奇,让方言与文言握手;结构之妙,使四十首成为一次“呼吸匀称”的长跑;情感之丰,把小我与家国、私喜与公痛紧紧焊接;意境之新,则让旧山水长出了“当代镜头”。

于是,我们在这组诗里看到的,不只是“蒿峰眼中的世界”,更是一个“当代山东诗人”如何以寸心丈量千年,以微光焊接宏阔,以“山中自由”回应“世间疾风”。它留给当下诗坛的启示是:

——真正的“新山水”,不在“题材新”,而在“视角新”;

——真正的“史诗”,不在“体裁大”,而在“情感大”;

——真正的“现代性”,不必追逐“热词”,而在让“古老语汇”插上可供折叠的“翅膀”。

蒿峰四十首,为“当代如何重写山河”提供了一份“山东方案”:让史迹成为现场,让微物拥有体温,让方言汇入大雅,让“自由”成为最后的韵脚。此诗成,则“齐鲁风”继续吹,而“当代诗心”亦得以安放。

文/高福林,中华诗词学会、中国楹联学会、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 来源:丁芒文学)


附:蒿峰诗四十首

山居

松荫凭坐卧,养气静如仙。

细雨随风落,山花正灿然。


春晴

乱花又见迷人眼,山径香漂满四围。

大梦人生何处醒,且看归燕柳间飞。


看春鸟筑巢

筑巢鹳鹊占高枝,只盼黄雏离母迟。

满目春光揉进爱,又能相伴几多时。


哭袁隆平院士

当今谁不念神农,饭碗牢牢端手中。

泪雨长沙花似海,长街十里送袁翁。


秋雨

方舒倦目倚高欄,已是千山处处丹。

雨色如烟秋景换,风声渐重一蝉寒。


喜见失传五百年梁公名砚成功复烧于鱼台

菏泗沉泥千遍炼,尼山精气万年藏。

梁公窑火絃歌地,名砚尧天重又光。


石隙荒阶生细苔,逢春便有米花开。

寻常日子多陈旧,总有新芽长出来。


柿子红了

年年何事惹秋风,又见枝垂滿树红。

如意从来省诸己,心中已挂小灯笼。

车过朱毛村,即墨故城遗址在望

火牛何处旧营悬,父老犹传破北燕。

一线残墙消剑气,空留简册说遗篇。

注:即墨故城又称朱毛城,田单火牛阵破燕的故事发生在这里。


无题(新韵)

寻寻觅觅色与空,看罢江山看众生。

苦乐万千执念破,菩提明净自心中。


蟠桃

王母娘娘宴上来,娇娇羞色映红腮。

尔桃三纪九千岁,伴我人间醉几回。


三贤祠

千年不竭醴泉水,忧乐江湖只念民。

寄语朝堂谋国者,扪心自问对三臣。


画荷并题

草庐临水画屏开,坐对丹青不用裁。

日课风荷三百纸,只为香气滿堂来。


莫高窟宕泉河墓地常书鸿、段文杰等先生葬于此

枯骨已埋衰草下,英魂犹自守鸣沙。

宕泉不涸牙湖水,千佛洞旁千岁花。

注:牙湖指月牙泉。千岁花指千岁兰,戈壁耐旱植物,花开红色。


刘公岛东泓炮台

挟雨迎风旧炮台,北洋形胜雾中开。

百年忠魄郁难化,犹驾惊涛拍岸来。


成山头口占

且将诸念一时收,天尽头前看老鸥。

好运存心运常有,意无愁处即无愁。


画菊口占

秋山拽杖野人家,万木萧萧雁阵斜。

不是东篱才有菊,心清处处绽黄花。


黄恩彤故居

家兴国败几沧桑,何处雕栏旧画堂。

三十三年归隐地,可留一梦汶之阳。

注:黄恩彤,宁阳人。道光年间曾任广东巡抚,参与了自《中英南京条约》后历次与英交涉谈判。黄49岁归隐,82岁卒。其旧居在宁阳蒋集镇添福村,当年占地120余亩。知止堂为黄读书课子之处,尚余残楼。


东庄公社旧院有记

青砖青瓦几排房,标语斑斑仍在墙。

公社忆中惊唤起,岁华不灭那时光。


过官堌堆

驱车薄暮过荒台,恍见旌旗耀日开。

春草不知废兴事,烟萝深处绿如裁。

注:定陶官堌堆遗址,刘邦登基称帝之处。


登梁山半途而归

也学英雄刀在腰,胸中一抹杏黄飘。

可怜未至黑风口,气喘如牛问野樵。


山里见蝴蝶穿飞于二月兰丛中

才离庄子梦,又入我家山。

二月兰边舞,棠樱花里还。

城中犹落寞,郊野已斑斓。

物我皆能忘,自由三界间。


辛丑秋涝,寒露已至玉米尚末收毕

今秋淫雨苦,匝月少天晴。

大水中原溺,长霖海岱倾。

看收时已误,思种地无耕。

南亩农夫叹,明春何卒生。


峄山远眺

峄凫千代瞻,泗上十二侯。

人祖方生聚,文明始亮眸。

邾墟王气尽,阙里儒风留。

何处孤桐立,絃歌声自悠。


过鱼台旧城海子

仰岱门何在,郎桥夜月弦。

名城沉碧水,一梦越千年。

隐隐宫台影,苍苍蒲荻烟。

凭栏闻鼓瑟,莲动见游船。


山东省第二届优秀诗人和齐鲁诗词名家颁奖会上致诸位诗友

泉城二度聚群英,山左诗家喜命名。

阆苑繁花争艳丽,骚坛秀士谱新声。

稼轩漱玉风犹润,秋柳南丰雨正轻。

三百雄篇欣有继,树旗岱顶听钲鸣。


游溪口蒋氏故居(新韵)

武岭烟云连嶂生,东南王气剡源锺。

山河骚攘起鸣虺,风雨晦暝飞应龙。

欲走江东垓下马,已升降帜石头城。

偏安一叹百年事,父老悠然说废兴。


赤霞广场

双九初逢近仲秋,赤霞胜景亮人眸。

红旗漫卷早成阵,旧曲狂歌且放喉。

船惑航图忧浪恶,雁迷南岭欲回头。

谁知一叶飘零意,山自青青水自流。


次韵奉和立贤兄《万泉秋景》

又是秋来百果香,柔风细雨觉新凉。

长天雁字声声远,碧海云帷阵阵苍。

音问随诗通历下,鱼书载赋到琼阳。

正逢国庆为兄寿,可鉴情深日月光。


答立贤大江二兄长

是非成败转头空,只有至诚天地同。

大化何如知荡荡,人生应惜叹匆匆。

行藏立世重身守,对月问心轻事功。

常拭灵台归至善,光明不蔽乐无穷


登山遇无名野花

虽然点点细如尘,也是经霜斗雪身。

乐在深山荒岭下,清香不为万花泯。


经跨湖高速返济

新桥飞架湖天低,车碾芦香水鸟啼。

数点青山连海岱,两城一过鲁桥西。


峄城石榴盆景屡获大奖赞

一枝一叶精雕琢,凤态龙姿见玉柯。

此艺曾闻天上有,人间春色盗来多。


南园新栽杏树喜见开花

小园忽见杏花开,粉面娇姿天自裁。

翠蔓金英未曾放,我家先报早春来。


题画

寒雪梅花年年有,清风日日过江头。

白云苍狗任他变,我且山中乐自由。


参观丰县汉祖陵

漫步金刘寨,汉风迎面来。

荒丘葬远祖,古木遮新台。

龙脉丰原起,风云芒砀回。

建园规划重,慎始待奇瑰。


瞻鱼台周堂地道战遗址

当年旧庙台,桃李望春开。

萧瑟西原草,寂寥忠骨埋。

硝烟今散尽,壮士志无衰。

泪目英魂榜,血花犹自开。

注:此遗址庙台原为鱼台周堂公社中学,我曾在此任教。


贺杨义堂先生《大湖西》出版

湖西漫漫战云多,东望青山数碧螺。

寇骑横行民不辱,汉营肃杀血难磨。

当书丹史风云老,欲检残章岁月过。

幸有杨君良史笔,抚心展卷细吟哦。


第五届中华诗人节再游青州

青州自古是诗乡,弥水峱山流韵长。

文溯三贤缘旧梦,词宗漱玉读华章。

春阳犹照来时路,紫燕难寻去日梁。

信有清鸣听杜宇,声声留得万年芳。


癸卯八一小聚席上呈诸将军

南昌枪响起风云,九十六年听剑吟。

井冈灯明长夜醒,古田规制铁心循。

千关踏尽平三镇,百代强基励六军。

指顾东南妖气重,旌旗再插霸王坟。

诗人简介

言情言志多奇思——读蒿峰诗作有感

蒿峰,长期在高校和政府机关工作。现任山东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两届山东省优秀诗人,齐鲁诗词名家。中华诗词学会理事。发表历史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听它们讲》《故圃杂花》;诗词集《云起楼诗存》《云起楼诗存续集》(上、下册)《山左履痕》《己庚草》。

  责任编辑:薛筱蕙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