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硅基未来·科创生成 | 一山谈艺术的迭代与融合:从虚实共生到人机协同的探索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3-12-01 11:29:07

图片

图片

学术主持

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

主办方

SBHstudio、三里屯#024

策展人

孙博涵

设备支持

硅显智能

50件作品

47个创作主体(艺术家/工作室)

31件作品比例为正方形

29位艺术家进入过头部拍卖行

26位亚裔面孔

12位90后艺术家

9位个人藏家及机构

9件同系列作品进入过头部拍卖行

8件同系列作品进入过MOMA、LACMA、蓬皮杜级别美术馆馆藏捐赠

6件同系列作品上次成交价格超过500w人民币

3件作品包含实体


2023年11月18日,“硅基未来·科创生成”科创艺术节在北京市朝阳区三里屯024小白楼正式开幕,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活动由SBHstudio与#024主办,中央美术学院国际学院担任学术主持,硅显智能为活动提供硬件设备支持。

“硅基未来·科创生成”科创艺术节旨在集结国际与国内艺术与科技领域的科技创新者,展现科技与创新如何重塑艺术的边界。

图片

开幕现场/参展代表艺术家一山发言

(根据一山开幕现场发言整理)

艺术的迭代与融合:

从虚实共生到人机协同的探索

关于本次展览的主题‘硅基未来,科创生成’,我认为它非常准确地定位并展望了当前及未来的艺术形态。应策展方的邀请,我在此发表一些对这个领域的观点和思考。这些观点源自于我在艺术创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虽然它们并非定论,但我认为能够为大家理解AI艺术和生成艺术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我的一些观点曾在《亚洲艺术》、《中国美术报》以及《艺术市场》等美术类期刊上发表,旨在帮助大家对这些新兴艺术形式有一个初步的了解。我始终保持着一种开放的态度,欢迎大家与我进行更多的线下交流和深入讨论。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硅基未来·科创生成”科创艺术节展览作品欣赏

首先,我想谈谈我们未来艺术的发展趋势,我觉得第一个特征就是向“虚实共生”的发展态势。我们可以从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寻找线索:在远古石器时代,人类用原始天然材料在洞穴中创作了洞窟壁(岩)画。随后,在农耕时代,我们发明了水墨艺术和书法艺术。进入工业化时代,我们开始探讨油画和水彩。到了信息化时代,新媒体艺术成为了我们的焦点。随着进入数字化时代,我们又开始探讨数字艺术。现在,我们正在进入人工智能的AI时代,AI艺术正逐渐成为我们的关注热点。艺术的发展与时代紧密相连,它随着时代的节奏进行着迭代变化,不断产生了新的艺术门类,创造了新的艺术语言。这个嬗变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迭代的周期越来越短,速度越来越快。从远古时代的上万年,到农耕时代的上千年,工业时代的几百年,信息化时代的四十多年,数字化时代的十多年,再到今年AI爆火涌现出诸如ChatGPT、Midjourney、Runway等各类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我们见证了发展速度的加快和迭代周期的缩短。这种变化改变了认知、拓展了边界,增强了现实,为我们打开了全新的视角。例如,云存储技术的应用不仅解决了物理存储空间的限制,也扩展了我们在艺术创作和分享方面的可能性。

《Exploding the Self》

蔡国强

图片

Cai Guo-Qiang,Exploding the Self #96,2021,On-Chain Art

《文本基因系列》

大悲宇宙

图片

DaBeiYuZhou,Evol¹⁸-[デ湲Nvlar_ution¹⁶] Aspartame in a Menon Cup,2019,On-Chain Generative Art

《Elemental》

方力钧

图片

方力钧,Elemental#1296,2022,On-Chain Generative Art

《生命花园·生命之花》

费俊

图片

费俊,生命花园·生命之花,数据生成影像,尺寸可变,2O23

《痴娃娃:疗愈艺术的乡村之旅》

刘欣珏

刘欣珏,《痴娃娃:疗愈艺术的乡村之旅》,2023,media art

在审视传统和当下的转变时,我们可能曾将虚拟与实体视为二元对立的概念。然而事实上,这种对立是多元的,并不是简单的黑白分明。例如,马斯克所探索的太空世界,这是一个追求地外空间的领域;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以虚拟技术不断涌现的时代,这一时代的到来是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发展的自然结果。回溯更远,我们可以看到,在信息化时代之前,人类生活主要集中在自然实体世界。这种历史的变迁从一个维度上反映了人类对生命和存在的认知方式的演变。传统上,我们熟悉并广泛使用的是‘十进制’系统,这是一种基于物质世界的直观计数方式。然而,随着技术的发展,我们正在经历一种从零到一的根本性变化,这种变化在算法和基础代码层面呈现出显著的不同,从而引入了虚拟的概念。这种从感知方式和媒介转变,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变化,它也反映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因此,我们不应仅仅看到虚拟与实体的对立,而应更深入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多元关系。这种多元关系表明,虚拟和实体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可以相互融合和共存的。从这个角度来看,积极拥抱‘虚实共生’的时代,意味着我们能够更全面地理解并利用这种多元、开放、共生的世界观,开拓更为丰富和深远的艺术和科技领域的可能性。

《CPU/GPU Fashion Show》

宋婷

图片

宋婷,CPU/GPU Fashion Show,2023,Human-AI Collaboration

《NIBIRU》

隋建国

图片

隋建国,NIBIRU,2022,On-Chain Art

《How-2-10k》

孙博涵

图片

孙博涵,How-2-10k,2022,On-Chain Generative Art

《AI new ink》

一山

图片

像素<AI新水墨>,coding and AI generative art,尺寸可变,2023

第二个显著特征是人机协同,这已成为未来艺术发展的关键趋势。在传统艺术时代,包括水墨、书法、油画等,艺术家们主要依赖手工技艺来进行创作。然而,随着人机时代的到来,机器的角色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工具,而是演变为能够替代许多传统手工过程的“超级智能机器”。其中艺术创作越来越多地依赖于创意和观念,技术门槛相应降低。这种艺术形式的转变,强调了观念和思维在创作过程中的重要性,它可以被称作是广义上的观念的艺术、思想的艺术、智慧的艺术。在这个新的创作环境中,艺术家被要求具备更高层次的思想、精神、观念和创造力,以创造出具有深刻内涵和艺术价值的作品。这一时代的艺术创作主要基于计算机生成,涵盖了文字、图像、视频、音乐等多种模态。它们通过学习和分析海量数据,基于复杂的算法和大规模数据处理能力,这是一种集成创新的表现,但尚未达到根本性的原始创新水平。因此,还只能说是我们处于弱人工智能阶段,人工智能的初级、启蒙阶段。所有我觉得以生成艺术比AI艺术更准确。如果要实现和走向强人工智能时代,这需要跨学科合作,包括科学家、社会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共同努力,实现模拟人类神经元的复杂技术,以探索人类意识和思维机制的更多可能性。目前人类大脑拥有约860亿神经元,涉及决策、行动和感知等多种复杂功能,这是一个不断深化的探索过程。

目前的艺术创作,虽然已经超越了传统手工艺术的范畴,逐步走向了去手工化的过程,实现了基于观念的创新革命,但仍然处于AI的初级阶段,其中机器仍然被视为超级工具。在碳基生命时代“人以类聚”形成人类活动,在未来硅基生命时代则是类人(类似于人类活动),届时机器将与人类并肩,形成真正的人机协同关系,这意味着机器将不再仅仅是创作的工具,而是成为能够与人类一起协同创作和工作的伙伴。同时,强人工智能时代的来临将标志着硅基生命的诞生。

《Through the Window》

范懿文Reva

图片

reva,Through the Window#275,2021,On-Chain Generative Art

《Cosmic Bloom》

Leo Villareal

Leo Villareal,Cosmic Bloom#165,2022,On-Chain Generative Art

《Geometries》

Frank Stella

Frank Stella,Geometry II 98/100,2022,On-Chain Generative Art

艺术发展的历史中一个显著的特征是融合发展。在我最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艺术3.0个展览以及我所著的《艺术3.0》一书中,我基于自己的创作实践提出了‘艺术3.0’的理论概念。这一理念的形成是对艺术发展历史的深入回顾以及对未来艺术趋势思考的结果。“艺术1.0”象征着古今的融合,代表了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为当代艺术提供了丰富的灵感和源泉。而“艺术2.0”标志着东西方艺术的融合,在全球化背景下呈现了艺术形式的多元化和快速发展。这两个时代的艺术,虽然各有特色,但共同构成了当代艺术的丰富基础。进入“艺术3.0”时代,艺术家们开始运用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对传统艺术形式进行重新诠释和创新。这种融合不仅展示了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也体现了艺术与技术的无缝结合。比如我在展览中展出的AI新水墨作品,既展现了新时代的特征,又保留了传统文化的表现力。

《艺术3.0》一山(编著)四川美术出版社2023年

在艺术的演进中,我们见证了从艺术1.0到艺术3.0的连续转变,这不是一个颠覆性的过程,而是一种迭代。在这个迭代过程中,艺术形式、技术和理念发生了融合与转化。在我看来就是了淘汰一些、传承一些和创新一些这三个要素,一些传统的艺术形式和观念被淘汰,而那些能够跨越时代的精髓则被传承下来,同时新的技术和理念被不断地探索和融入艺术创作中创新。它们的融合为艺术提供了更多样的表达方式和更深的思想内涵。艺术家们不断地在传统与现代、守正与创新、现在与未来之间寻找平衡,形成了一种动态的迭代关系,正是这样融合式的迭代发展,不断地丰富了人类的艺术宝库。

(文/一山,数字艺术家、策展人、四川诗书画院顾问、四川雕塑学会顾问。)

  责任编辑:陈雅雯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