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不是对立,而是同步发展——对话应金飞:如何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4-02-10 13:45:50

与应金飞开启一场关于艺术与科技的对谈,看思想的碰撞擦出怎样的火花。

如何看艺术与技术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不是对立,而是同步发展。文明交流是人类的共同需求,而文化精华则需要筛选和抽取。所以从策略层面而言,我们是立足全人类角度,抛除二元对立的语境来讨论二者,这样的考量才会更客观。

历史上,中国率先发明雕版印刷,之后世界上最早的版画产生了,这是科技与艺术的同步;铜版画发明后开始复制名画;透视、解剖等知识诞生后才有写实技法的跟进;管状颜料发明后,人们开始到野外写生;物理光学发现后,印象派就出现了;当下的数字化改革同样如此,所以我们要抓住这个机会。

但现有评价体系里,工科与文科存在不均等现象,因此今日才需要重启艺术与科技的话题。

应金飞……


应金飞……



应金飞……

现在的技术是推动、颠覆,还是其他?

当下技术的特点,一是速度快,二是平等,基本能很快实现世界同步。当然,这里讨论的“技术”是指艺术而非科技层面的技术。

今日重提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守正”,也就是坚持与发展的关系。尤其在艺术教育层面,让基本功不扎实的学生直接实践跨界很难,因为解决不了基本的手段或方法问题。再如,素描是只是解决造型问题吗?不,它解决的其实是观念问题,涵盖的综合知识比较复杂。现在很多艺术院校的教育方式比较简单,直接要出效果,这就有问题。

融合的前提是坚守。过不去这个桥,走再多的路也没用。能守的扎实,才能跨入另一体系。

技术的快速迭代会反噬人文吗?

相对而言,艺术家可能更关心人文本身,但这其实跟现实有相悖之处。以公众审美体系为例,某艺术网红可能通过在网红展览打卡瞬间拥有上百万粉丝,但粉丝群的成分可能存在问题。我们也在自我反思,是不是打卡一定就好?是不是一定要提倡?可能还需多元分析,正确引导。

因此,不完全从众,保持清醒,也是一种“守正”。

科技与艺术之所以能够链接的核心就在原创这个基因。我承认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很多想象不到的边界,因为我们这代人的思维方式属于半数字时代,介入数字体系不深,但95后或00后身处完全数字世界的语境,出生时就拥有数字思维。实际上,我们存在理解层面的差异,如我们坚持可见的才是真实,但他们觉得手机里发生的才是真实;我们认为画画一定是在纸本上的才叫落地,但他们认为虚拟空间里的移动才是真实。

这就是观念的差异和本质的迭代。

应金飞……

应金飞……

应金飞……

应金飞……

如何应对这份“差异”?

任何一种喜欢或不喜欢,都有存在的理由。

我对未知一直保有好奇心,个人的艺术实践就是不停地自己颠覆和自我否定。我不愿在某个系统里过度坚守,否则很容易陷入瓶颈,也很难突破临界思维。

其实,很多创新就诞生在临界思维的边界之上。所以我也在反思,这个时代,你以为自己的知识结构很丰富,但实际是有缺失的,新东西永远在产生。所以有些展览,我可能的确无法进入它的语境,但会包容、允许它的存在。

创新,就是非共识性的逆行和颠覆性思维,是少数人的认知,一定会有争议,也一定会遇到阻力。但只有包容,才有创新的可能。

平板作画的体验如何?

用平板作画会更方便帮我解决一些问题,可能性也会更丰富。

其实,这种作画方式的本质很接近版画的概念。大卫·霍克尼开始用平板作画时,他会在画上标数字:X/25,就是用了版画分享的观念。

现实中,有很多人认为平板作品的数量没有上限,事实上,现代科技发展的方向是有限收藏艺术,如一件多媒体或实验媒体作品,有限范围内拷贝六或十件都被认为是原作。这种方式和现在欣赏音乐作品需要付钱的内涵一样,都属于版画的模式。

应金飞……

应金飞……

应金飞……

应金飞……

如何评判平板绘画与传统作画方式的不同?

所有既有都是并存。

摄影发明后不能取代绘画,线上阅读出现后也不能完全取代纸本阅读。人是有情感的,但情感是有倾向的,所以不能断言某样东西会取代另一样东西,而一定是多元并存。

我不是数字时代的人,虽然前期接触平板绘画很感兴趣,但依然有障碍,如对软件运用的不熟练。若熟练后我想会接受,因为不仅方便,效果也很丰富。

但需要注意,平板绘画有一个边界:艺术创作与平板设计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平板设计的逻辑是素材和软件越丰富越好,艺术创作则相反。画一张写生,选择平板里的各种笔触和特效时,实际上是减弱了情感传递,因为需要各种工具来掩盖创作者的表达路径。画衣服时,选一个花色软件直接贴进去时,也就缺少了表达的情感层或传统绘画的痕迹。

我画到后来突然明白:用的软件越少,绘画感越强。因为手动的痕迹都存在,如果用的辅助工具太多,特效直接呈现,实际是在修饰或掩盖情绪层面。

所以要清醒看到这里面丰富的不同。

读屏时代,如何理解观看的差异?

当下的视觉边界确实已完全不同,但本质其实未变,只是方式更多元而已。如纸上作画,要依靠摄像机记录过程,平板绘画则自带这个功能,它的时间性与公众参与性也非常突出。

在数字时代讨论虚拟真实的话题,是全球性的、现象级的文化潮流的再次碰撞。当大卫·霍克尼开启平板作画时,便成为艺术史上的重要节点之一。本次展览也具有类似价值,不仅展览对象的选择绝无仅有,更通过一种全新的创作媒介或工具试图展示所具有的未来潜力。

某种程度而言,此展是将艺术家的个人行为通过空间和媒介变成普适性大众窗口,建立的是科技与艺术间的全新尝试,试图搭建的是跨地区的世界性文化景观。

或者说,也是一种艺术演习。

应金飞……

应金飞……

应金飞……

(来源:艺术头条)

作者简介

图片

应金飞,汉族,1967年11月生于浙江仙居,现任浙江美术馆馆长。二级教授,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博物馆协会美术馆专委会理事,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责任编辑:陈雅雯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