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
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宋庄陶瓷协会
中国宋庄雕塑协会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一辰清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策展人
吕品昌
执行策展人
钞子伟
学术主持
宋伟光
展览统筹
徐嘉敏、钞子艺、黄镇
顾问
周国桢、隋建国、孙家钵
主任委员
吕品昌
副主任委员
郅敏、钞子伟
成员
吴越申、董博、王少军、方力钧、郑宁、刘正、左正尧、朱乐耕、陆斌、李见深、远宏、周光真、邱耿钰、宋伟光、夏和兴、马佩、黄胜、赵兰涛、陈烈汉、吴永平、陈进林、钞子艺、黄镇、丁易名、熊开波、马军、邢之
协办单位
北京国中陶瓷馆
北京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美术馆
北京通州文旅协会
艺高百利艺术展览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委员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
学术支持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陶瓷院)、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易名、马军、王少军、王世刚、王忠全、王京成、王俊远、王艳艳、王浩龙、王爽、王登、方力钧、左正尧、白明亮、包筱瑜、冯都通、冯澍、司秋利、吕品昌、吕琼雯、朱乐耕、朱尚熹、朱勇、任峰、刘士铭、刘丹华、刘正、刘志军、刘保雷、刘浩然、刘谦、刘颖睿、安然、孙晓晨、孙家钵、苏献忠、李见深、李占洋、李伟、李冰、李庆利、李南南、李燕蓉、杨帆、杨志、丽莎、时子媛、吴茜、邱耿钰、余剑锋、张三聪、张婧婧、张琴玉、张琨、陆斌、陈云贵、陈君、陈金旺、陈洁、陈烈汉、邵长宗、郅敏、罗瑾、岳峻、金文伟、周国桢、周璇、庞少贤、郑冬梅、郑宁、郑智君、孟胡蝶、孟福伟、孟德武、赵兰涛、赵俊璞、刘梦佳、郝伟乐、胡学富、钞氏兄弟(钞子艺、钞子伟)、施琳琳、姜波、姚永康、耿雪、夏和兴、夏学兵、柴国良、张馨月、徐结根、徐悦涵、郭宝寨、唐珂、涂志新、黄山、黄伟红、黄细乐、黄胜、黄美尧、黄敏、曹春生、曹智勇、康新科、董琳、蒋汐、韩文明、景怀宇、谢长敏、谢璇、喻建辉、詹伟、蔡梅之、谭斌、熊开波、戴雨享、戴耘、魏华。
最初感动李燕蓉并赋予她以激情的,是陶土材质中隐藏着的亲切的物性诱惑,是陶材的可直接塑造性中为她的雕塑创作方向透解出的可能希望;而李燕蓉给予他人以激动和关注的,则是她个人对特殊材料物性的敏感和传达,以及她对蕴藏于物性中的精神灵性的解悟。她作品中的安逸、秀美之态和轻松、亲切之感,使人无需揣想过分深刻的观念或任何大胆的艺术企图,感受于泥土中生成的形象或许就是走近和接受作品的理由。她在近年中完成的近20件陶材雕塑作品,证明了她为寻求个人方向而做出的努力。
李燕蓉从衷情于挖掘陶土材料的物性,进而追求申发由灵动的物性中生发出来的悟性,竭力在雕塑与陶艺的中间地带寻找和辨明自己的艺术方向,她所关心的是如何在适合自己的领域中呈现和完善个人化的艺术旨趣。在一个朝向观念化和伪美化两极发展的艺术现实背景下,来审视李燕蓉陶材雕塑作品中显现出来的艺术追求,也许确实需要调整一下自己的心志。
(文/钱志坚,摘自《物性与悟性的交合——李燕蓉的雕塑》)
李燕蓉教授从1996年至今的近30年间,注重将雕塑材料的物性与情感体验、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的表达融合统一,发掘陶土材料物性的表现力,以扎实的造型基本功娴熟地进行心中意象的直接塑造,在对材料的即兴感和偶然性的把握中赋予形象鲜明的速塑感和亲切感,在恬静秀美、安逸和谐的审美追求中呈现出她对当下社会变革和日常生活事物的细腻且独特的艺术观照,根植于审美运思、审美表现、审美追求、审美呈现中的是渊深博大、流光溢彩的中华美学精神。
李燕蓉喜欢从文学、宗教、摄影等人类精神成果中发掘创作灵感,独特的取材视角使得她的雕塑创作过程更容易进入一个相对自由的审美运思境界。不论是取自老照片的“民国”系列,还是表现宗教里的佛菩萨,抑或是近年取材自楚辞《九歌》的系列作品,皆是她在融合了情感体验、人生思考、价值判断和审美追求的基础上对前人精神成果的再阐释。她不是将承载着岁月记忆的老照片作为表现对象,而是从民国女性的装扮、衣着和神态之中探寻到她所想表达的民族身份和东方美。
陶土材料的可塑性和随机性特征为李燕蓉的“游”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使她在用泥片直接成型、顺其自然的塑造过程中将艺术构思中的“游”延续于意象的外化过程。其中不只有自由畅快、放飞想象的愉悦,也包含着泥与水的湿度、尺寸与承重、中空烧制等泥土材料的技术要求所带来的对下一步结果未知的心理刺激感。
(文/戚家海,摘自《材料语言探索中的民族审美追求——李燕蓉的雕塑艺术》)
参展作品欣赏
《九歌》陶瓷 25cmx13cmx26cm 2022年
艺术作品欣赏
铸铜系列作品
《攒花》铸铜 高65cm 2009年
《暮》铸铜 48cm×58cm×103cm 2011年
《驰》铸铜 67cm×73cm×108cm 2011年
《翔》铸铜 48cm×100cm×83cm 2011年
《嬉》铸铜 50cm×65cm×90cm 2011年
《荷塘系列-1》铸铜 48cm 2019年
《荷塘系列-2》铸铜 25cm×17cm×26cm 2019年
《荷塘系列-3》铸铜 2019年
《女人体》铸铜 21cm 1994年
《女人体》铸铜 38cm 1993年
《哪吒》铸铜 40cm 2003年
《鹦鹉》铸铜 68cm 2004年
《荚》铸铜 251cm×120cm×48cm 2001年
《聊》铸铜 50cm×24cm×37cm 2003年
《天使降临》铸铜 60cm 2003年
《红指甲之二》铸铜 63cm 2004年
陶艺系列作品
《蝶》陶 48cm×13cm×22cm 2008年
《芳草》陶 长40cm 2008年
《九歌系列-1》陶瓷 32cm 2022年
《九歌系列-2》陶瓷 21cm×14cm×31cm 2022年
《九歌系列-3》陶瓷 2022年
《花鸟系列-1》陶 2018年
《花鸟系列-2》陶 2018年
《菩萨》陶 40cm 2020年
《女人体》陶 2014年
《岁月》陶 1996年
《岁月》陶 1996年
《春晖》陶 67cm 1997年
《眸》陶 40cmx25cmx72cm 1997年
《花季》陶 60cm 1997年
《看云》陶 67cm 1997年
《绿茵》陶 62cm 1997年
《儿子》陶 18cm 2001年
《荷塘》陶 48cm 1998年
《风月系列-2》陶 50cm 1996年
《思维菩萨》陶 63cm 1996年
《梦蝶》陶 40cm 1997年
《双》陶 60cm×60cm 1997年
《妆》陶 21cm 1997年
《萤窗》陶 65cm×47cm×33cm 1996年
《嫦娥》陶瓷 38cm 2023年
《嫦娥》陶瓷 38cm 2023年
《菩萨》陶瓷 28cm 2023年
《汪汪》 陶 23cm 2024年
《汪汪》陶 23cm 2024年
玻璃钢系列作品
《喜悦》玻璃钢着色 89cm 2018年
《栀子花》玻璃钢着色 88cm 2018年
《新时代最可爱的人》玻璃钢着色 48cm×20cm×51cm 2020年
《远山》玻璃钢着色 48cm×20cm×51cm 2023年
(来源:宋庄陶瓷协会)
艺术家简介
李燕蓉,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中央美术学院附中学科副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雕塑学会会员、中国女艺术家协会会员。
1984年毕业于北京工艺美术学校;1991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1996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课程班。
师从傅天仇、钱绍武、曹春生、司徒兆光、董祖怡等中国雕塑界知名艺术家,从事雕塑创作研究三十余年,作品多次参加中国文联、中国美协等主办的全国美展和各类展览,被中国美术馆、青岛雕塑馆等机构或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