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逄春阶丨告诉您一个真实的“钱捍”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02-17 14:44:28

我跟钱捍是大众日报的老同事。我在二十几年前就说过,我要是个女士,就嫁给钱捍。因为他有男子汉的魅力,他有激情,他有幽默,他对摄影能玩出艺术。无论是对生活,还是对工作,他都像一团火。他有“捍卫”情结,捍卫尊严,捍卫崇高,捍卫正义,捍卫真善美。

2024年9月27日上午,“照见未来——钱捍主题摄影展”在济南报业大厦开幕。这是钱捍用自己的“专业”献给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礼物。看着一幅幅图片,仿佛盯着钱捍四十多年深一脚浅一脚的足印,更感受到了跨越时空的专业摄影人的魅力、耐力和专注力。

跨越46年的光影重逢

70岁的济南市民王丽丽怎么也不会想到,46年后与24岁的自己相逢。

1978年,王丽丽凭借珠算技艺,夺得济南市珠算第一名,并受邀参加了济南新长征突击手表彰大会。彼时,25岁的钱捍,正用镜头捕捉着大会的每一个精彩瞬间。他抓拍下王丽丽等获奖者的群像。而当时的王丽丽对此浑然不知。

巧的是,王丽丽的老同事在网络媒体上看到了“照见未来——钱捍主题摄影展”的预告,并发现了这张照片。

于是,70岁的王丽丽与71岁的摄影记者钱捍,在时光的交错中来了场跨越46年的重逢。

这个让人泪目的瞬间,让钱捍的儿子钱程拍了下来。

拍那张照片时,钱捍还是个业余摄影人,5年后,才走进大众日报的大门。

钱捍父亲钱仲宜是山东省委党校的哲学教研室主任,母亲是济南二十中语文教师,钱捍儿时生活条件优渥,自幼练习小提琴、绘画,学习成绩优异,文艺才能出众。但后来国家遇上特殊时期,钱捍上学只上到16岁,之后被分配到济南市汽车修理厂当了翻砂车间炉前工。

长满老茧的手,无法再准确地拨弄纤细的琴弦。然而,他没有颓废,而是把业余爱好的重点转移到了绘画上。1974年,钱捍被调到厂技术科,负责将工程师画的汽车配件草图,绘成标准的工业图纸。1976年,钱捍被调到企业工会,出壁报宣传栏、刻钢版印厂报。

1978年,钱捍担任厂团委书记。厂里为搞宣传买了一台海鸥相机,钱捍开始拍摄身边的先进人物、技术能手,向报刊投稿。慢慢地,其他企业和市里的一些活动也请他去拍照,有王丽丽的那张合影,就是那个时候拍的。

1981年,钱捍调到济南团市委,摄影报道的范围扩大到了济南市。作为通讯员,钱捍连续两年在大众日报上的见报照片数量排名第一。1983年10月,钱捍被“破格”调入大众日报社(当时报社要求入职记者要有大学学历)。团市委的领导舍不得钱捍走,还专门找他谈话——凭钱捍的能力和干劲,以后可以得到提拔。

“我更喜欢摄影啊……”钱捍跟领导说。

“马拉松跑道上的百米选手”

大众报业集团原总编辑、山东省记协主席赵念民先生为钱捍摄影展写了前言,并出席开幕式,本来安排他作为嘉宾致辞,他笑着说,我的话都在前言里了。前言有这这样的表述:“这样一个跋涉者,是令人尊重的,其跋涉的过程是令人击节赞叹的,其跋涉的结果是令人艳羡和仰慕的。”“《照见未来一一钱捍摄影主题展》的成功开展,再次展示了‘激情钱捍’‘青春钱捍’的专业能量。……让过往走进现实,让历史照见未来,‘青春钱捍’站在了新的起点。发令枪在他自己手里,这位‘马拉松跑道上的百米选手’,接下来将给我们带来多少欣喜,谁也猜不透。”知钱捍者赵念民也。

拍摄峨庄一拍就是40年!

1988年,钱捍35岁。那年深秋,他脖子上挂着相机,茂盛的黑发让山风吹着,骑行在峨庄的山道上。钱捍回忆:“我到了峨庄,到了山里,就不感觉累,整个身子就是随着自行车轮飞转,思绪也在飞转。有时披着一身月光,在山道上听着车轮沙沙,感觉很来劲儿。”

刚开始拍摄时,他茫然彷徨。进了村,他骑辆破自行车,每天早出晚归。峨庄32个自然村,不知道转了多少遍。除了晚上睡觉,都在村里转悠,他的心慢慢静下来,把自己融进去,就发现了原来没有发现过的东西太多了,有感而发的画面也就像河里的鱼一样蹦出来了……

身着西装的新媳妇推着古老的磨盘,新与旧的强烈反差,拍!于是有了照片《新媳妇推起几百年的磨》;一上午和孩子们一起上课、还跟着他们回家,拍!于是有了照片《山尖上的学校》;一户农民打着哈欠出工,长长的呵欠,美吗?不美,但是这就是生活啊,那是平常根本见不到的。拍!于是有了《还没睡醒就得出工》……。

《山里的孩子》中,丰富的情感凝聚在那些透明坦然、纯真顽皮的笑容中,成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钱捍的代表作,入选第32届“荷赛”,并收入世界新闻摄年鉴。跟踪拍摄四胞胎一拍就是31年!

1992年底,济南机床一厂工人苏立新当得知自己怀上四胞胎时,既惊喜又担忧。四胞胎也引起了另一个人的牵挂,那就是钱捍。四个孩子的第一次哭声、第一声欢笑、第一次迈步、第一天上学……无数个第一次都被钱捍记录了下来。长时间的共同相处赋予了钱捍与这个家庭不同寻常的情感,在四个孩子的百日宴席上,孩子们的奶奶宣布“钱大哥就是四个孩子的干爹”。如今,四胞胎结婚后又有了孩子,钱捍依然在拍。

从2012年至今,钱捍已连续12年每年四季跟随新疆阿勒泰哈萨克族牧民转场。记录哈萨克族即将消失的生活方式。2016他和牧民行进在冰天雪地里,在零下30多度的低温下,牧民们骑马赶着羊群,他拍出了《冰雪男子汉》。

疫情期间,钱捍把客厅、卧室、阳台、走廊、小区内外当成了战场,身在宅内,却心在宅外,表现了一个职业摄影家的战时状态和职业操守。他的365天摄影日记在济南、青岛、德州展览引起轰动。

我们觉得前捍一直是小跑着的,一路向前,他的专注力非一般人所能达到。他在挥汗如雨地打深井,不打出水来不罢休。他有自己的根据地,他在根据地里纵横捭阖,呼风唤雨。跟钱捍比,我们就是新闻界的“流寇”,后悔晚矣。

“这也是我的岗位”

专业人的姿势,永远是冲锋的战士的姿势,那一刻,忘记了生死。

1989年8月12日深夜11点多,正在山东烟台采访的钱捍正准备休息,忽听窗外传来阵阵凄厉的警笛声。钱捍朝楼下一看,消防车一辆接一辆地开来。他跳起身,抓起相机奔下楼去。有人告诉他,青岛的黄岛油库发生特大火灾。

“等我两分钟。”钱捍回身上楼,拎上摄影包便冲了下来。等他跳上最后一辆消防车,才发现他全部装备除了形影不离的相机和5个彩色、黑白胶卷外,只有身上穿着的汗衫、短裤和皮凉鞋了。

消防车拉着警笛一头扎进无边的黑暗。刚到胶县,便可看到几十公里外的黄岛已被火光映得通红。在距火场五,六里外的指挥部,能感到阵阵袭来的热浪和呛人的油烟。这时已是深夜3点,钱捍一刻不停的赶到火场最前沿时,才真正明白了他面临的是什么。近5万吨原油在熊熊燃烧,喷溅,风助火势,烟火腾达几百米高,随时都会发生再次爆炸。钱捍举起了相机,对准了救援者。

这时储量15万吨的地下油库,火海北面的六个直径60米的新油罐,以及与此毗邻的油港都处在烈火的威胁之下,若不采取果断措施,也有发生爆炸的危险,那时整个黄岛油港和半边黄岛就要被大火吞掉,后果不堪设想。

为阻止烈火的蔓延,8月13日8时许,灭火指挥部发动了对5号油罐的总攻,40多辆消防车投入这一战斗。为选择最佳拍摄角度,钱捍向刚刚喷水降温过的6号罐上爬去。

他不知道昨天下午,正在4号灌顶喷水降温的消防一中队代理副队长闫正连等三名干警在爆炸中壮烈牺牲的消息吗?知道。他不记得去年长江游轮爆炸时那位宣传科长英勇殉职的报道吗?记得。

但他还是向上爬,消防队员拼命阻拦,说“危险!”,他反问“难道你们不危险?消防队员说“这是我们的岗位,”他说:“这也是我的岗位”。他爬上去了,把灭火英雄向烈火发动总攻的壮烈场面收进镜头。

8月14日22点钟,钱捍向报社传出了第二天头条刊发的的报道。8月16日,当这场血与火的战争取得最后的胜利时,整版反映"8.12"黄岛油库抢险纪实的摄影专版,已随着《大众日报》送到全省读者的手中,而这时,凌晨2点才回家的钱捍,正睡他四天以来的第一个囫囵觉。

那年钱捍36岁。

“钱眼”视角不一样

“在不在济南,千佛山医院有个很好的线索!”2024年2月17日,农历正月初八,早上8点多,钱捍给几名摄影记者打电话,并转发一个链接——山东省千佛山医院一朋友在微信发的双胞胎母亲门诊突然“破水”,上演惊心动魄26分钟!医护人员紧急抢救的一幅照片。正月初七,钱捍正在菏泽看望朋友,准备住下,千佛山医院这则消息发布时间是正月初七15点49分,傍晚时分,钱捍看到了,新闻敏感瞬间被点燃,跟朋友打了个招呼,他连夜驱车赶回济南。

正月初八上午,济南阴天,初春的寒风料峭。当千佛山医院宣传部门的同志看到钱捍背着相机、带着年轻记者风风火火赶来,他们有些懵——抢救已经过去了,钱老师为啥还大过节的跑来。

“这是个好新闻,抢救过程中护士拍了两张不错的照片,现在产妇、孩子都没出院,可以后续采访做专题报道……”钱捍连珠炮似地跟院方解释沟通,院方开始联系采访。果然,记者一到现场就收获感人镜头:产科病房,产妇说起被抢救的经历,一边哭一边笑,眼泪止不住地流;新生儿重症监护室,温箱里两个早产的女婴跟成年人的手掌差不多大,小手小脚一动一动的,看得人心都快化了。

到3月23日,孩子父母家人接一对早产双胞胎女婴出院,采访完成,相关图文、视频报道发布,被全国多家媒体转载。

期间钱捍也多次到病房拍摄,从新生儿重症临护室出来,脱掉隔离服,摘掉隔离帽,年过七十的他一头汗水。

其实,钱捍用自己的敏锐直觉抢救过好多“抢救新闻”。

那是1997年8月13日上午8点多,在泰山十八盘上,山东金乡县一名10岁的男孩不慎跌空,从十八盘在台阶上滚落下来,造成颅骨凹陷性骨折,当场昏迷。山上的挑夫、新闻记者和汽车司机等纷纷伸出援手,从十八盘到南天门,从中天门到泰安市中心医院,连接成了一条高速传递的“绿色通道”,仅用50分钟就将受重伤的孩子送进了急诊中心。

那天深夜23点40分,大众日报记者孙京涛传回6张照片,钱捍从中选了挑夫、记者和大夫接力抢救孩子的3张照片,编好文字说明。8月14日零时,他把《紧急抢救在泰山》的摄影报道送到总编室。这组图片新闻见报后,钱捍拿着报纸反复思索:这个报道不应该就这样完了,还有没有文章可做?社会上弥漫着一种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怯懦苟且风气,见义勇为精神就该大力弘扬!

想到这里,他给报社领导请示得到同意答复后,带上图片编辑耿人强开车直奔泰安。先赶到医院看望受伤的小寒松,听取院领导的抢救治疗方案。接着又赶到泰安市委宣传部,和部长一起找到时任市委书记张庆黎汇报跟踪报道的想法。8月14日下午,钱捍决定兵分两路采访:一路让摄影记者孙京涛守在医院,随时报道小寒松抢救治疗进展情况;另一路让图片编辑耿人强立刻登上泰山南天门,找到两位挑夫和旁观者,采写营救摔伤孩子时的目击见闻,写出通讯。于是持续一月的《紧急抢救在泰山》跟踪报道引起了读者的高度关注。泰安市委、市政府还专门召开"紧急抢救在泰山”英雄群体表彰大会。

时任山东省委宣传部部长董凤基在大众日报《昨日,紧急抢救在泰山》摄影报道上批示。中宣部刊发《大众日报连续报道群众自发抢救泰山摔伤儿童事迹》的新闻阅评:新闻媒体应注意发现更多这类群体典型加以报道,为全社会创造一种“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舆论氛围。

“摄影记者要学会用第三只眼看世界,第一只是照相机,第二只眼是人的双眼,第三只眼是人的心灵。”他更在一次次实践中,将这份理念变成了摄影的本能。他的镜头不仅善于以小见大,更摄录了人性的温度,他说,照片的“光芒”不止于一个点的捕捉,更要蕴藏深层次的内涵和思索。

倡导“图文相联”

二十世纪90年代,大众日报在办报中逐渐感觉到,在应对重大主题的报道时,单纯的文字或单纯的摄影总是或多或少有些遗憾,于是开始探寻一种新的报道形式,力图将摄影与文字的优势有机结合,充分发挥整体优势。“图文相联”的尝试就在庆祝新中国成立45周年策划的《改革送春风齐鲁展辉煌》系列图文报道上悄然开始了。

作为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钱捍主导策划了这次创新。

在编辑新闻照片时,有意识地给新闻照片加上一个好标题,并尽力在版面上突出处理。刊发了诸于《纳税人考税官》、《酒楼变成了教学楼》、《下岗女工当厂长》、《投保二十元救了俺一家》、《残疾人圆了大学梦》、<泪到流时方悔迟》、《英雄归来泪满襟》、《污水流,何时体?》、《含辛茹苦20年子女成才母泪流》等一系列单看标题就很有新闻性和极富感染力的新闻照片,照片和文字相得益彰、相互增辉,成为报纸的一个新亮点。1996年下半年以来,结合重大宣传报道,摄影部又先后刊登了10几个图文系列报道:如《再就业的故事》、《走出贫困的故事》、《紧急抢救在泰山》、《与三峡移民同行》、《创业时代-民营经济》、《创业时代-就业故事》等。

大众日报《创业时代就业故事》图文系列报道引起省委、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2002年7月9日上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省委书记吴官正出席了大众报业集团与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在南郊宾馆联合举办的“再就业职工代表座谈会”。

钱捍总是超前一步,“图文相联"的基本报道模式和操作方法,成为《大众日报》的办报特色之一,这种“图文相联”,也就是后来的互联、互通、共享的融媒体发展的雏形。

操一口粤语请何厚铧题词

今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25年前大众日报一版刊发了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先生为大众日报题词。据了解,何厚铧在澳门回归期间为内地报纸题词,本报是惟一的一家。珍贵的题词是钱捍用粤语求来的。

澳门回归,举世瞩目。为采访这一盛况,各路媒体绞尽脑汁接近新闻源,但当时宣传部门只给中央媒体办理了“澳门回归活动采访证”,地方媒体一概不接洽。恰巧,香港中国旅游出版社组织内地,港澳台30多位摄影家参加”澳门回归采访活动,请钱捍参加。可他们进入澳门后,就跟端着相机的游客一样,许多地方受限制,无法采访回归的重要新闻。钱捍每天要往回发一组图片新闻,他着急得嘴上都起了燎泡。没办法,他找到《人民日报》澳门采访团驻地,“死皮赖脸”跟《人民日报》的记者住在起,想从同行那里“蹭”点新闻。

钱捍说:“1999年12月16日吃早饭的时候,我碰到了《新民晚报》的摄影记者雍和,他说,没想到接触何厚铧这么难。我说这不是非常时期,谁能保证你是可靠的人。他开玩笑,老钱啊,这回谁要是能让何厚铧题个字,那可就牛气大了。《中国日报》的记者也跟着瞎起哄说,干脆自己写了,签上何厚铧的名字,传回报社得了,反正别人也不知道。”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钱捍就琢磨,要真让何厚铧给报社题个词太有纪念意义了。他想了半天,想到了住在澳门的一个归侨。1999年春节,钱捍第一次来澳门采访时,曾经遇到了澳门摄影协会一个姓熊的副会长。“这位副会长听说我是山东的记者,就拉着我去见他岳父。他岳父名叫王化昌,老家是山东潍坊昌邑,25岁离开祖国大陆来到印度尼西亚,从事花边生意,后来辗转到澳门,已经在澳门生活了30多年。我见到86岁的王老时,他拉着我的手,就跟见了自己的亲人,久久不肯松开。”钱捍说,“想到题词,我觉得必须找到当地人配会。我就给老人打了个电话,王化昌老人正在归侨总会总部布置迎回归的会场,我问晚上庆祝活动何厚铧来不来,老人说,可能来也可能不来。我说了自己的想法,老人一口答应把我介绍给归侨总会的主席梁雪予。”

吃了午饭,钱捍到冲扩店洗照片时,顺便要了一张A4白纸,放在摄影包里。钱捍说:“准备的差不多了,我才跟住在同屋的《人民日报》记者李石营说,归侨总会有个回归庆祝活动,咱一块参加吧。我当时没跟他说题词的事儿。“下午5点,钱捍早早地赶到了澳门归侨总会的“迎回归联欢会”现场。钱捍手触着那张纸,才想到没有签字笔,赶紧跑到服务台,跟服务人员借了一支,。这时王化昌老人就把钱捍介绍给了梁雪予,梁先生说,晚上6点何厚铧到,一共待10分钟,自休息室只待2分钟,然后到宴会厅讲话。“快到6点的时候,我看安保人员进来清场,就躲在休息室里,有意识地跟梁雪予先生挨得很近,并主动跟他谈话,原来又跟人家不熟,算没话找话的那一种,因为只有这样,安保人员才以我为跟归侨总会的主席很熟,就不会把我撵出去了。”钱捍说。

6点钟何厚铧准时在安保人员的簇拥下来了。他刚落座,钱捍没怎么犹豫,就挤到何厚铧眼前,把白纸铺到他的面前,他用事先想好的话,模仿者粤语说:“何先生啊,我是大陆大众日报的记者呀,请您给我们题个词好吗?何厚铧一笑,提笔就写了“向大众日报读者问好。1999年12月20日。”

“这个词我早就拟好了,写在纸的左上方。为什么把日期写20日,我觉得那样更有纪念意义。”何厚铧题完,钱捍提出想跟他合个影,何厚铧连连说“好,好”,并请钱捍代问内地的记者好。

这就是钱捍,变不可能为可能!

代表作意识

钱捍跟我讲过他刚入职的一个故事。初入职,追求数量。“1983年调到报社后,我拿着单位配发的一台旧相机,背着摄影包,一年在基层采访近300天。那时的《大众日报》仅有四个版,一年刊登我的照片就有160多幅。”但让钱捍惊醒的却是1985年底赴沂南采访的一次“尴尬”对话。

一位老通讯员握着钱捍的手称赞道:“你就是高产的摄影记者钱捍呀!”惊讶之余,钱捍反问道:“你记得我拍过哪些照片?”老通讯员想了半天,竟连一幅也说不出。

这件事对钱捍刺激很大,通讯员说你的照片好,是你拍的数量多,但是记不住,也就是你没有留下具有历史意义的瞬间。从那以后,他认真学习中外新闻摄影佳作,下决心要拍出能让读者认可的好作品,于是带着辩证思维的《招工市场的冷与热》、《贫困县里的富与贫》、《黄岛大火》、《身残与心残的撞击》等一批好照片走上版面,引起巨大反响。接着满脸皱纹的《父亲母亲》,野味十足的《山里的孩子》,以及《97香港回归》《98长江抗洪》《99澳门回归》《在观众席上拍奥运》等系列横空出世,如泉水般涌出,让人印象深刻的代表作诞生了。从一件件代表作上,我们看到的是一颗强大的心脏,四十多年激情四射,四十多年行进不止。著名诗人、《大众日报》的老报人赵鹤翔先生在加拿大看到了钱捍的代表作,写了这样的评价:“钱捍的纤指灵动,把美留住。许多的美绽放,往往都处在转瞬即逝中。”

我相信,钱捍还会拍出自己的“代表作”,因为他童心未泯,因为他激情四射,因为他停不下脚步;更因为他热爱生活:拉小提琴、画油画、吹口哨、变魔术……把快乐带给所有的人。

策展人杨明说:这幅照片多像国旗的构图。

开幕式上,钱捍向济南四胞胎的父母孙建民、苏立新赠送摄影作品及鲜花。

文/逄春阶,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报告文学学会会长、大众报业集团培训委员会总监、高级记者来源:老逄家自留地)

摄影家简介

摄影家钱捍镜头下的阿勒泰牧民转场: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融合

钱捍,高级记者,曾任大众日报摄影部主任,第五届、六届中国新闻摄影学会副会长,现为山东省新闻摄影学会荣誉会长 。

1987、1988年连续两届荣获全国十佳新闻摄影记者称号,1989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和山东省劳动模范,1990年被评为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1992年荣获首届中国十大青年摄影家,1993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3、1996年两届获得中国新闻摄影记者最高奖——金眼奖,1993年被评为“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2012年获得山东省泰山文艺奖艺术突出贡献奖,2016年荣获第十一届中国摄影“金像奖”。2019年荣获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2020年担任第十三届中国摄影“金像奖”评委。

  责任编辑:康裕新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