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彩云霞铺锦绣,一池翰墨舞龙蛇
印从画出、印从刀出是当下很多篆刻家所追求的,如果说在这方面有所创意或者值得总结,我以为最重要的切入点,还是对于传统重新的审视与现代性的转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有一种全新的收获,有一种意外的惊喜,有一种可以统辖自己创作风格并协同表里、相互生发的启发,从而构建并实现自己在创作实践上的理论基础。
培尔篆刻
篆刻意境的生发,对于拓展篆刻艺术发展的道路有着重要的意义。篆刻作为一门艺术,其表现的核心当然是文心,但文心并不一定就是某一个创作的具体内容,篆刻家所要表达的,其实应该是对内容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并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生发为有意识的表现。篆刻艺术的特性,又决定了它在意境以及表达方式上必须是抽象的、点到为止的,或者说是隐蔽与含蓄的。
(文/朱培尔)
培尔篆刻
朱培尔的篆刻,确切地说是治印,因为他有时不用篆字。但他是从篆书学起的。他和一般篆刻家一样,从秦玺汉印入手。秦的力健,汉的气厚,都奠定了他以后治印的基础。尔后,吴派、前后皖派、前后浙派的治印,朱培尔都曾涉猎过。这在他早期治印中皆有流露。
闲云长作伴归鹤独相随
培尔较为成熟时期的治印,则全出于己意。他融合古今,化为己有。在章法上,他不取秦,也不取汉,更不取皖、浙等派,而是随性而出,任意为之,事先不作设计,他一向反对设计,以为损其天趣。所以他直以书法起稿,不成则擦去,满意则下刀。培尔下刀,多用冲刀法,挺进活泼,生动而自然。但培尔并不为冲刀法所囿,他有时也用切刀,有积点成线之妙,含蓄而浑厚。有时冲刀、切刀兼用,达其情性,形其哀乐而已。所以,他的印不沾不滞,丰富蕴藉而有天籁感。
劲节
文人治印,过于强调古雅。古意在于灵活应用。然过于强调雅意,则文雅有余而精神不足,培尔治印冲破了这层束缚。他不是不讲文雅,他的印苍古朴茂,但不规规于严谨,更不一味文雅;而用大写意手法,直抒胸臆,奔放粗犷,精神抖擞而不失文雅之气。质言之,古意有之,文雅不失,生动地体现出他的个性和精神。
涿镂师玺
古人常云:“不能草草便到。”培尔治印,从章法到下刀,都很快,但率意而不草草。其书法亦然,反映了他的率真和才思敏捷。这是培尔的优点。但太快则过程往往会流于简单,技艺和思想有时就会出现表达不周的现象。因此,画家有“废画三千”之说,培尔大概有“废印三千”之说,可见他创作上的严谨与艰辛。
左司马敀
笔者也曾治过印,我是很慢的,因为我的书法就很慢,但太慢又易呆滞无神,缺少天真和生动。培尔治印,率尔下刀,随机应变,手法也为章法服务,章法又来自天籁,但线条依然隽永无穷。深入研究,才知道他的率意为之,是有秦汉的基础在。据我的体验,书画印章凡以“技巧”见长的人,多以慢为主,凡以“灵气”见长的人,多以快为主。培尔属于后者,我并不是叫培尔一味地慢下来,这样则会泯灭他的“灵气”,但适当地慢一点,也许会更加深入。
(文/陈传席,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华文化促进会理事,《熔古铸今 化为己用——朱培尔篆刻评论》)
作品欣赏
乐无极兮
瓦当题跋
瓦当题跋
印拓题跋
品诗濯心
五四宪法
散怀一丘
悟彻者
问无上道,生大悲心
川上渔父
天下为公
求道自安
道无双
蒹葭苍苍
兰香
紫砂佛造像印
洞达
富昌长寿
汉瓦周铜篆书八言联
(来源:黔艺空间)
艺术家简介
朱培尔,1962年生于江苏无锡。现任《中国书法》杂志社主编兼社长、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评论与文化传播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国家画院外聘研究员、西泠印社理事。多次担任全国中青年书法篆刻家作品展、全国篆刻艺术展等展览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