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办单位
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
北京宋庄投资发展有限公司
承办单位
中国宋庄陶瓷协会
中国宋庄雕塑协会
北京上上国际美术馆
北京一辰清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总策展人
吕品昌
执行策展人
钞子伟
学术主持
宋伟光
展览统筹
徐嘉敏、钞子艺、黄镇
顾问
周国桢、隋建国、孙家钵
主任委员
吕品昌
副主任委员
郅敏、钞子伟
成员
吴越申、董博、王少军、方力钧、郑宁、刘正、左正尧、朱乐耕、陆斌、李见深、远宏、周光真、邱耿钰、宋伟光、夏和兴、马佩、黄胜、赵兰涛、陈烈汉、吴永平、陈进林、钞子艺、黄镇、丁易名、熊开波、马军、邢之
协办单位
北京国中陶瓷馆
北京陶瓷艺术馆
景德镇陶溪川美术馆
景德镇三宝国际陶艺村美术馆
北京通州文旅协会
艺高百利艺术展览服务(北京)有限公司
指导单位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委宣传部
北京市通州区文化和旅游局
中共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委员会
北京市通州区宋庄镇人民政府
学术支持
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河南省美术家协会、西安美术学院、景德镇陶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郑州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陶瓷分会、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陶瓷专业委员会(陶瓷院)、中国文化产业促进会陶瓷文化专业委员会、江西省美术家协会陶瓷艺术委员会、中央美术学院陶瓷艺术研究院、中国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设计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手工艺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手工艺学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中国艺术研究院雕塑院、山东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参展艺术家
(按姓氏笔画排序)
丁易名、马军、王少军、王世刚、王忠全、王京成、王俊远、王艳艳、王浩龙、王爽、王登、方力钧、左正尧、白明亮、包筱瑜、冯都通、冯澍、司秋利、吕品昌、吕琼雯、朱乐耕、朱尚熹、朱勇、任峰、刘士铭、刘丹华、刘正、刘志军、刘保雷、刘浩然、刘谦、刘颖睿、安然、孙晓晨、孙家钵、苏献忠、李见深、李占洋、李伟、李冰、李庆利、李南南、李燕蓉、杨帆、杨志、丽莎、时子媛、吴茜、邱耿钰、余剑锋、张三聪、张婧婧、张琴玉、张琨、陆斌、陈云贵、陈君、陈金旺、陈洁、陈烈汉、邵长宗、郅敏、罗瑾、岳峻、金文伟、周国桢、周璇、庞少贤、郑冬梅、郑宁、郑智君、孟胡蝶、孟福伟、孟德武、赵兰涛、赵俊璞、刘梦佳、郝伟乐、胡学富、钞氏兄弟(钞子艺、钞子伟)、施琳琳、姜波、姚永康、耿雪、夏和兴、夏学兵、柴国良、张馨月、徐结根、徐悦涵、郭宝寨、唐珂、涂志新、黄山、黄伟红、黄细乐、黄胜、黄美尧、黄敏、曹春生、曹智勇、康新科、董琳、蒋汐、韩文明、景怀宇、谢长敏、谢璇、喻建辉、詹伟、蔡梅之、谭斌、熊开波、戴雨享、戴耘、魏华。
评述节选
锔与缮原本为修复陶瓷器的古老方法,在胡蝶的手中被拓展为以物我交融为根基的再造手段,并且她针对自己的雕塑实践提出了“万物皆可锔缮”、“找碴对缝”、“随拼随生发,积面成体”、“物‘缝’聚、‘适’之为良”、“过程性”、“去形式化”、“物我互为”等原理性概念,形成了独树一帜的语言面貌。
博士三年就读期间,胡蝶新作不断、多有获奖。本次毕业作品《有物混成》看似延续了之前的创作理念,实则在构形与立意两方面历经了蜕变:首先,在构形上摆脱了《不息的循环》系列作品中客观物象的制约,而走向了纯粹的抽象;另外,在理念上也从《不息的循环》系列作品所指的新老交替、吐故纳新,而转向了对事物自身浑然天成的演化与完整性的思考。但是,与之前的作品相比,其中的陶、瓷、老家具碎片以及锔缮手工艺,依然指证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基因,因此,体现了她的价值判断。
胡蝶好学善思且治学严谨,希望在未来的研学中能够不时地自我超越,持续提出新观点,从而“积跬步以至千里”。
(文/吕品昌,中国美术家协会公共艺术艺委会主任、景德镇陶瓷大学党委副书记、主持行政工作副校长)
孟胡蝶的作品《不息的循环》是用各种碎片材料拼合成一个完整的雕塑,在拼合、重构中,碎片材料已淬炼为不息的生命循环。其隐喻性来自本雅明:碎片化的世界在天使那里有可能重新整合成一个完整的世界。 (节选自《上海青年美展是青年艺术家自我成长的最好平台》/张晓凌,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院长、中国国家画院院委节,2023年) 胡蝶的艺术实践表明:艺术手段不是很重要的事,艺术态度与追求是重要的问题,有了这个前提,艺术家可以选用多种方式、方法来尊重和完善自我,并且在深入挖掘中实现自我能量的最大释放以供之于时代。胡蝶在多种材料的实践上体现出了当代中国人的自然观,传递出一种整体主义的思想内核,从而,初步显现出了她的艺术理想,大有关着门也会自有方圆的趋势。我们现在所看到的胡蝶作品景观,正是她无数往日的积累,有道是:学史是为知今,晓外是为知中。 从孟胡蝶的艺术实践与言论中不免看出,她一直在回望中寻找着“家谱”,这已经不只是文化认同的问题,更是一种皈依感,当这种感受成为自己身体与意识的组成部分时,就有望成为祖先灵魂的接力者。与丰厚的中国艺术历史相比,我们已经骄傲不起,但是,我们有希望在经由寻找“家谱”的路径中,重拾艺术实践上的谦逊与真诚。 (节选自《寻找“家谱”——我看孟胡蝶的艺术实践》/龙翔,原中国美术学院雕塑与公共艺术学院书记、副院长,2019年) 孟胡蝶在其创作中把修复陶瓷的技术顺延为作品构成的方法和理念。一边是对物质材料所表现出的最大敬意,一边是让渡给艺术作品“自生成”更大自由度。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家减少介入性的同时,也表现出对“物物相生”创作理念的坚持。 (文/刘礼宾,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管理与教育学院教授、艺术管理系主任) 初见胡蝶,第一印象是纤瘦且文静,下意识的认为这样文气的女孩从事的可能是文学艺术类。没曾想她研究的方向竟是雕塑材料实践。瞬间,脑中蹦出了一个词——“冲突”。这种思维定式与客观事实反差所带来的冲击力,让人耳目一新。犹如平淡无奇的生活中,泛起一丝涟漪;百般聊赖的人生中,出现一抹惊鸿。我不禁为自己的预设感到惭愧,翻看了她的作品给我的感受如同在自我放逐后的松弛感中释放出了“真我”的饱满热情与力量。 (节选自《“冲突”之美——孟胡蝶的艺术构想》/胡薇,香港商报记者,2023年) 胡蝶的作品费时耗工,需要超出常人的耐力与大量时间的投入,而且在金缮的髤漆阶段时常造成严重的皮肤过敏。看着她每天像个男孩一样工作的劲头和超长时间工作的付出,我也只能干着急。一次我忍不住地问了一句:你为什么非要选择锔缮?她轻松地回答道:是锔缮选择了我。这个回答让我明确地感受到,在雕塑学习与创造的路上,女儿逐渐在脱胎换骨。 在央美读博的三年时间里,胡蝶对艺术的理解与认知都得到了全面提升,每次寒暑假返家的饭间茶余,都成为她娓娓道来的时机,像似在交答卷,又像似自个儿在温故知新。比如,她通过自己的雕塑实践逐渐认识到,熟知并掌握了已知的所谓雕塑规律只能算是入门条件,关键在于要从这些已知规律中找到自己的方法;再如,最近一次在围绕公共艺术的话题上,胡蝶表示:作为负责任的雕塑家,不应该仅仅从设计角度来创作,而是应该尽量将自己的架上雕塑研究成果,转化为公共雕塑作品。另外,在写作上的进步尤为显著,这已经在她的博士论文中得到体现。 胡蝶的每一次差旅几乎都与雕塑有关,不是求学、论坛,就是布展或领奖。因此,雕塑,作为名词被理解为一种艺术的专业,作为动词可以被理解为劳动方式。但是,对于胡蝶的成长历程,雕塑更像是一条路。这条路上不仅有知识、灵感、大师、历史,更有成长、成熟、心性、创造、艺术观、世界观、价值考量等等,以及可以令人付出毕生精力追求的美与善。想必胡蝶早已明确了自己在雕塑之路上的远行计划,愿她不负时代、不负使命。 作为胡蝶的妈妈,我感谢雕塑!感谢雕塑之路给予女儿的对世界、人生与自我的认知与体验。在此,同时感谢胡蝶在求学期间曾经给予她教诲与帮助的各位老师! (节选自《雕塑是一条路——记女儿孟胡蝶》/ 胡云,孟胡蝶母亲,2024年)
作品使用陶、瓷、老旧家具等碎片,以锔缮工艺为手段,在“找碴对缝”中创作而成。
一、“找碴对缝”与作品生成
在找碴对缝中,碎片之间边界的吻合程度决定了碎片之间相互的选择,各种碎片在物以“缝”聚、“适”之为良的偶遇中随拼随生发,从而积面成体,使作品获得了由碎片引导而生成的构型方式。
二、作品的三个特质
(一)锔缮工艺的价值蜕变
与传统锔缮绝活相比,作品使传统锔缮的语言、语法等固有概念发生了变化,使得锔缮从功能性的修复,转化为对现实的介入与再造。
(二)过程性
由于碎片之间的重组具有很大的随机性,所以导致作品最后结果的不可预知,因而突显了作品的过程性特征。
(三)作品形式源于物我互为
找碴对缝是碎片之间的交互,也是物我之间的交互与融合,并在交互融合中彼此修正。作品注重形式,但更重视形式的生成机缘。
三、作品的精神指向
(一)找碴对缝的雕塑实践,给了我一个依附自然力量的借口。
(二)面对当代文化碎片化困境,重提锔缮不失为一种价值选择。
(文/孟胡蝶)
展览现场
孟胡蝶参展作品
《有物混成》之二
陶瓷 老旧家具 玻璃等碎片 大漆 金属锔钉等
200×150×190cm 2023-2024年
《有物混成》之二(局部)
《有物混成》之二(局部)
《有物混成》之二(局部)
《有物混成》之二(局部)
其它作品
《有物混成》之一
陶 瓷 老旧家具 原木等碎片 大漆 金属锔钉等
220×100×190cm 2023—2024年
第十四届全国美展陶艺展区“进京作品”
《有物混成》之一(局部)
《有物混成》之一(局部)
《有物混成》之一(局部)
《有物混成》之一(局部)
《有物混成》之一(局部)
《不息的循环》系列
旧家具碎片 骨 木 石 陶 瓷 大漆 金银箔 金属锔钉等
600×500×220cm 2020年
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曾竹韶奖”(最高奖)
《不息的循环》之一
旧家具碎片 骨 木 石 陶 瓷 大漆 金银箔 金属锔钉等
200×150×170cm 2020年
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直送第十四届全国美展”
《不息的循环》之二
陶 瓷 牛骨 大漆 金箔 银箔 金属锔钉等
200×180×180cm 2020—2021年
譬如青春——第17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刘海粟美术奖”(最高奖)
《不息的循环》之“找碴对缝·回望高岭”
陶 瓷 牛骨 大漆 金箔 银箔 金属锔钉等
200×180×180cm 2020—2021年
瓷的精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新锐奖”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局部)
《不息的循环——灵璧石》
《不息的循环——年轮》
《永动》
旧家具碎片 木块 金属锔钉 金箔 银箔 大漆
500×400×500cm 2020年
《永动》(局部)
《永动》(局部)
《木方》杂木 大漆 金箔 金属锔钉 65×65×65cm 2020年
《痉挛》
空心原木 旧家具碎片 原木碎片 金属锔钉 金箔 大漆
110×80×65cm 2022年
《痉挛》(局部)
《痉挛》(局部)
《外婆家》竹 木 250×150×350cm 2018年
《外婆家》(局部)
《一个正圆在呼吸》竹 200×150×350cm 2018年
(来源:宋庄陶瓷协会)
艺术家简介
孟胡蝶,中央美术学院博士,中国美术学院硕士、本科、附中,现为鲁迅美术学院雕塑艺术学院教师。近年来,作品获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进京作品”展资格(陶艺展区);譬如青春——第十七届上海青年美术大展“刘海粟美术奖”;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直送第十四届全国美展”资格(雕塑展区);瓷的精神——景德镇国际陶瓷艺术双年展“新锐奖”;曾竹韶雕塑艺术奖学金“曾竹韶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