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目前艺术市场上,许多卖家往往会把版画与印刷品混为一谈,从而误导买家,其目的就是将印刷品能够卖出版画的价格。
尽管版画与印刷品都属于通过印刷技术呈现的图像,但是,二者之间在艺术属性、创作方式、价值内涵等诸多方面却有着根本上的区别。总而言之,版画的灵魂是“创作”,它归于艺术品;印刷品的核心是“复制”,它仅是装饰品。
一、两者之间的定义与属性
版画是一种原创性的艺术形式,它是绘画延伸的视觉艺术分支。严格意义上说,版画也是艺术家的创作媒介之一(如毕加索的版画、安迪·沃霍尔的丝网版画),承载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属于艺术家的原创限量艺术品。它必须要有艺术家亲自设计并参与制作(如雕刻、蚀刻、制版等),通过版材(木、铜、石、丝网、数码等)转印到纸张、画布或其他媒介上,其每一幅作品都带有艺术家的创作痕迹,并具有唯一性、限量性和收藏价值。
印刷品则属于批量复制的装饰品,它主要用于装饰或宣传,以传播图像、记录内容或满足商业需求为目的。通过机械或数字技术(如胶印、喷墨、激光打印等)大规模复制,注重标准化和量产,不强调原创艺术性,艺术家通常不参与印刷过程,因此,印刷品是机械复制的一种“商品”,其收藏价值较低。
二、版画与印刷品的核心区别
版画:表达艺术思想,提供审美价值;印刷品:传递图像信息,体现实用功能。版画:艺术家全程参与设计、制版、监督印刷;印刷品:作者仅提供原稿,印刷过程由印刷人员完成。
版画:强调原创性,每版作品均为“原作”,即使同一版多次印刷,也可能因手工操作存在细微差异,具有艺术原创性;印刷品:完全依赖原稿复制,无独立原创性,属于复制品。版画:严格限量并编号,通常在每一幅作品上都标注限量和编号(如“50/99”)并由艺术家亲笔签名,突出稀缺性;印刷品:可以无限量复制,上面既无编号,也没有艺术家的签名,或印刷艺术家签名。
版画都由艺术家亲自制作印版(如雕刻木板、腐蚀铜版、绘制丝网),有些仍在依赖传统手工技法(如雕刻、蚀刻、手工上色)或结合现代技术,工艺复杂且具有实验性,而且每版需多次调整用色和试印,颜色、纸张、画布的选择需艺术家把控,每幅都有可能略有不同;而印刷品则追求高效、标准化的工业技术(如胶印、数码印刷)。
由于版画本身定性为艺术品,同一版可印制多幅,但每幅仍被视为“原作”,它可以独立参展、收藏,其价值取决于艺术家的实际声誉、制作技艺,以及版数等,版画可以进入拍卖行拍卖;印刷品理论上可以无限复制,且每幅完全一致,它的价值在于内容或功能,而非图像本身的艺术性,极大多数印刷品都不能上拍。
三、版画与“艺术印刷品”的混淆
艺术市场中可能还存在着这样一些模糊地带,例如:限量签名的艺术印刷品,部分摄影师或画家将作品通过数字技术印刷后限量签名,这类作品虽然接近于“版画”,但它不属于版画,若艺术家未参与制版(如PS处理后直接打印),仍属于“复制艺术印刷品”,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版画。
即使采用现代版画技术,数码版画(如数字制版、喷墨印刷)虽依赖科技,但因艺术家亲自设计制版,参与整个制作过程,仍被视为版画的一种,这其中的核心区别在于是否融入了艺术家的创作思维,是否经过了艺术家的手工干预等步骤。
最后归纳:版画是“艺术家以印刷为手段创作的艺术品”,强调创作过程的艺术性和作者的主导性;印刷品是“以印刷为手段批量复制的实用品”,核心是图像传播或功能的实现,不强调艺术原创性。
作为买家而言,在艺术市场上若要购买艺术品,版画则是值得收藏的;若仅需装饰或普及的用途,印刷品的性价比应该更高。关键是千万不要花了版画的钱买来的却是件印刷品。
(文/朱长元,来源:朱长元公众号)
作者简介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