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在一位老领导的办公室见过一幅字,书写的内容已淡忘,但作品那遒劲的线条、严谨的章法和夺人气息却深深地印入了脑际,尤其是落款处那一个潇洒的“克”字,最后飞扬的一捺,汉简味道十足,格外灵动。凑近细看,作品是出自书画名家孔维克之手。
后来,在一大型画展上又见到孔维克先生巨幅国画作品《公车上书》。其是以1895年维新派人士发起的历史事件为主题,通过人物群像与隐喻性场景设计再现历史情境,栩栩如生,代入感极强,仿佛使人又回到那风雨如磐的岁月,又看到那群情激奋的场景。孔先生的画作落款格外讲究,可以说是一幅完整的书法作品。我作为一名书法爱好者,深知其奥,没有扎实的功夫,出不来那样气韵贯通的效果。嗬,左观右看,我站在画前久久不忍离去。后看报得知,此画已被中央美术馆收藏。
当时光的车轮行驶到2025年8月15日,当泉城济南即将结束酷暑飘来秋风的时候,应《长河文丛》编辑部邀请,本人有幸参加了原中国作协副主席、著名作家诗人黄亚洲先生双语诗集《我的世界是鸽子》创作座谈会。到达会场的一刹那,突然发现座位对面立有一个醒目的席签——孔维克。
孔维克?难道是大画家孔维克吗?我心生疑惑,又充满期待。
下午三点,与会者陆续到场。开会前,高高帅帅的黄亚洲先生,用那浓重的浙江话说:“我表弟孔维克,是一位著名的画家,也来参加今天的会议,他自己开车来,绕来绕去找不到地方,请大家再等几分钟。”
哈,真是久仰的孔维克!
一会,一位中等身材、体态敦实、宽脸大膛、有点络腮胡的人走进会场,身后还跟着两位女士(黄亚洲介绍,一位是孔的妹妹,一位是孔的女儿)。孔先生边走边说:“不好意思,不好意思,耽误大家时间了。”
对,就是他,我曾多次在画展宣传栏和电视上见过,只是没有机会面见本尊。
座谈会开始。我仔细审视着对面这位大名鼎鼎的画家,无论从表情还是举止上,丝毫看不出作为全国政协委员、民革中央画院院长、中国美协理事的他一点盛气凌人的样子,倒像是一位开山劈石的壮工。他用平和的目光与大家交流,频频点头,传递友善。
会议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轮到孔维克发言时,他说:“今天当着这么多专家学者的面,自感惭愧,权当是拉拉家常吧。”环顾一下四周,他接着说,“早年我当过文学期刊编辑,接触过诗歌,后来专攻画画,就基本上放下了。今天看到表哥黄亚洲的双语诗集,突然意识到,文学翻译的语感、语境非常重要,也就是说,翻译者如果是一位诗人或文学爱好者,那就更好了,会更加准确地把握诗歌的内涵,比如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描述的是一种意境,如果翻译成数字概念的3000尺,就变味了。”
会场一片笑声。
“鸽子作为贯穿全书的核心意象,既是物理空间的栖居者,也是精神维度的象征——它是战争创伤的见证者,是文明交融的使者,更是诗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期许……
“从这本诗集中,能看出诗人的那种大气、从容、厚重与自由奔放,非常有冲击力和触摸感……
“黄亚洲先生是以诗歌的名义,跳出中国看世界、跳出中国看中国的,是以强大的宇宙观,来审视我们生活着的这个小小星球的。”
……
发言争先恐后,高潮迭起。这时,黄亚洲先生提议让孔维克先生的妹妹、歌唱家孔薇薇献歌一首。孔女士清了清嗓子,“千里难寻是朋友,朋友多了路好走……”深情款款,绕梁三日。黄亚洲笑说:“我们这个家庭,有作协的,有美协的,有音协的,可以说是一个小文联了。”
又是一阵掌声。
晚饭时,随着熟识度增加,谈话变得越来越随意。相互加微信后,我问孔维克先生是六几年的,他说是五六年的,只惊得我“啊”的一声,从貌相上看,怎么也看不出眼前的画家是一位近七十的老翁。我再次联想到孔系的强大基因。
黄亚洲又介绍起他的表弟,说孔维克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杭州学画,住在他家里,为了画西湖的线条,竟然大年初一外出写生,黄亚洲的母亲怎么劝么也不听,坚持带着两个馒头夹一片酱菜就出了门,直到天快黑了才回到家中,双手冻得青紫,手背肿得犹如半个圆馒头,还笑说整个宝石山上就他一个人,弯曲的上山石板路上那厚厚的积雪就印着他一个人的脚印。黄亚洲的母亲,也就是孔维克的姨妈,心疼得不得了,赶紧把他的手塞进自己温暖的棉袄里,久久不放,说这么冷的大年初一,怎么会一个人跑到山顶上去画西湖呢,这孩子怎么会不怕冷的呢,手烂了怎么办呢?说着几乎哭出声来,后来又叹说,维克这孩子这么勤奋,以后不成才才怪呢!
“天分、勤奋,缘分,缺一不可啊!”《长河文丛》主编马启代说。
这也是我们所有人的同感。
第二天,我在微信上向孔维克先生问好,几分钟后他就回复了,并发来一幅《抗战老兵》画作视频。《抗战老兵》是一幅有着国共元素的四联画,从那一张张布满褶皱的脸上,能读出一个民族遭受的苦难和不屈不挠的精神。“抗战老兵”四字之间有墨滴,是血是汗是泪,与整个画面浑然一体,平添了沧桑和悲壮。落款处,孔维克先生写道:“这是一群普通人,却在平凡中彰显崇高;这是一群不幸者,却以不幸换来了我们今日的幸福;这是一群可敬者,正是他们力量的凝聚,让我们读懂了何为‘民族魂’。”
我的心灵再次被强烈地震撼。手颤抖着,禁不住给孔维克先生回复:“天下大事多为难事,世上名人都是苦人。”
很快,微信上又闪烁出他的文字:好的,常联系。并附了一个握手的符号。
(文/李炳锋,原山东省散文学会副会长、济南周三读书会创始人,来源:黄亚洲工作室)
作品欣赏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270cm×91cm×4)2015年孔维克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一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二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三
《岁月沧桑——抗战老兵》之四
艺术家简介
孔维克,全国政协第十二、十三、十四届委员,中国和平统一促进会第六、七届、八届理事,民革中央第十二、十三届中央委员,世界孔子后裔联谊会副会长。中国美协第六、七、八、九届理事,北京大学文化艺术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及人物画高研班导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民革中央画院院长。
民革山东省委第十二、十三届副主委,山东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八届副主席,山东省公安文联名誉主席,山东省中国画学会会长,山东画院名誉院长。为一级美术师(二级岗),终身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艺术基金专家库高评委,山东智库专家,山东省决策委员会委员。
他擅长中国人物画的创作和研究,工笔写意皆能。注重将传统文化的底蕴融入其中国画创作中,并探索笔墨语言的现代转型。孔维克长期进行着以现代审美的视角将书法构成与传统笔墨相对接的研究,推出了大量有着强烈个性化印记的古典人物画作品。代表作有:《杏坛讲学》《孔子周游列国图》《心学宗师王阳明》《孔子与四配》《日本遣唐使》《一山一水一圣人》等。
近年来结合中国近现代历史宏大主题的创作,致力于对现代写实人物画的研究及当代性的学术推进,创作了一批扛鼎之作,为画坛所瞩目。代表作有:《公车上书》《孙中山先生在青岛》《王尽美与邓恩铭》《抗战老兵》《国学大家张伯驹》《何香凝肖像》《咱与国旗合个影》《中国人民解放军驰援武汉》《沂蒙山下识字班》《雪野大川进行曲》《北上》等。
孔维克作品多次参加大型全国美展、签约“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中华文明美术创作工程”“‘一带一路’世界美术创作工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