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闻 地市 财经 金融 房产 汽车 书画 艺术 教育 旅游 健康 文体

朱长元丨艺术作品卖出天价虽是影响力的放大器,但不一定是价值的保证书

中华网山东频道 2025-11-21 16:01:14

如果不去讨论艺术价值的话,天价成交的作品,确实能够有效地让很多人一下子记住艺术家的名字。这并非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由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

在大多数人的心理层面上,价格往往会作为价值的“强大信号”,人在做判断时,常常依赖这种简单的心理捷径。当一件艺术作品被卖出天价时,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使用“价格=价值”这样的启发式,会想:“它之所以如此昂贵,一定是因为它极其稀有、极其重要、代表了艺术的巅峰。”这种直接将高价格与高艺术价值挂钩的认知,自然而然地就把“艺术价值”的创造者——艺术家,推上了“神坛”。

45.jpg

46.jpg

11月19日,全球拍卖史上第二高价艺术品成交现场盛况

当然,这其中还有锚定效应在发挥作用,一个惊人的价格,往往会成为一个强大的“锚点”。之后,当我们再听到这位艺术家的名字,看到其他作品时,这个天价数字会立刻在脑海中浮现,并作为我们理解这位艺术家的参照系数。相比之下,一位作品只卖几千元的艺术家,就很难让人形成这种强烈的记忆锚点。

同时,高价格本身就在制造稀缺性,毕竟能够拥有它的属于极少数人,某种程度上,这倒反而激发了大众的好奇心。“我买不起,但我想知道是谁创造了这件我可望不可及的东西?”这种由稀缺性催生的关注,会更多地牢牢锁定在艺术家身上。

再有,作为自媒体非常活跃的今天,很多时候,一旦有艺术作品出现超高成交价,它很容易成为一个极具传播力的新闻事件。无论是拍卖行的破纪录成交,还是藏家通过私洽高价购买,都会立刻出现在全球各类媒体的显要位置。这种爆炸性的新闻,经过海量媒体的重复性曝光,很容易将艺术家的名字,强制性地植入到公众的脑海里。

47.jpg

11月19日在纽约以16.8亿元成交的古斯塔夫·克林姆特画作《伊丽莎白·莱德勒肖像》

还有,在高端人群中,谈论和理解天价艺术品,有时会成为天然的“社交货币”。在特定的圈层或社交场合,知道杰夫·昆斯、班克西,或大卫·霍克尼,并能谈论他们作品的惊人价格,往往被视为一种文化资本和生活品味的象征。你记住了这些名字,也是在社交中展示自身的见识与才智。

毋庸置疑,我们所知道的天价成交,确实也在帮艺术家构建“神话”。比如,梵高生前贫困潦倒,死后作品却卖到天价,这种巨大反差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传播力极强的社交场合热门话题。再比如,当代艺术家中的巴斯奎特,其生平与作品价格的飙升紧密相连,并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天才、反叛与商业成功的现代传奇。通过这样的故事与“神话”,很难让人不去记住当事主角的名字。

而艺术经营者,则更加坚定地相信,价格是市场的“终极投票”。一件作品能卖出高价,绝非偶然,它的背后,是顶级画廊、重要藏家、权威评论家、知名博物馆等一系列艺术世界“守门人”的共同认可。高价是这种复杂认证体系的最终的量化体现,公众因此会将艺术家视为“经过市场检验的大师”。

48.jpg

全球中国当代艺术最大藏家乌利·希克和收藏家庄诺

尤其是在艺术品作为富人资产配置的工具时,其金融属性愈加凸显,人们会像关注明星上市公司CEO一样,关注那些作品价格持续走高的艺术家。记住他们的名字,则意味着关注一个潜在的投资风向标的。何况一个成功的艺术家本身就是品牌,而高价成交背后,是品牌溢价的最直接体现。就像我们容易记住爱马仕、劳斯莱斯一样,记住这些艺术家的名字,就等同于记住了一个顶级奢侈品品牌。

尽管如此,现在,当代艺术更多的是在表现抽象观念,实际上它很难被大众快速理解。相比之下,倒是一个价格与一个名字属于具体得多的信息。面对一件看似简单的当代艺术作品,普通观者可能感到困惑:“这好在哪里啊?”而此时,这件作品一旦卖出了高价和这是某某某创作的两个信息,就为另外一种“理解”提供了最直接、最不费力的“抓手”与“捷径”。人,可以不理解艺术,但人能理解金钱和名望。于是,艺术家的名字就轻而易举的与这样的简单粗暴“价值”指标绑定在了一起。

说到这里,我必须要强调的就是,让人记住的“名字”不等于“艺术史地位高”或“艺术价值就大”。纵观历史,很多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生前并未享受过市场的高价。他们的名声往往滞后性地建立在艺术语言的革新和对后世的影响上,这种认可需要时间来沉淀。

49.jpg

朱长元在谈当代艺术的收藏理念与市场规律

我们更要清醒地看到,作为艺术市场,它肯定避免不了运作成份,并或多或少的会有泡沫存在。此时此刻,尽管有些艺术家的名字,会因一时的天价而让人记住,但是,如果其作品经不起时间的考验,最终还是会被大家遗忘。虽说价格是影响力的放大器,但它不一定就是价值的保证书。

说到底,天价艺术作品更像似一个强大的社会心理触发器,通过将抽象的“艺术价值”转化为具象的、震撼的“货币价值”,并借助媒体的放大效应,为公众提供了一条记住艺术家名字的最便捷的认知路径。这期间,也许我们记住的不只是艺术家的名字,更多是附着在这个名字上的那个惊人的价格数字,以及由这个数字所引发的关于成功、传奇和终极价值的故事。从这个角度看,天价只是代表了市场这么一种侧面。

所以,一个艺术家知名度高是件好事,但艺术家自己千万不能为知名度所陶醉、所拖累。唯有一如既往保持让作品说话的定力,才能彰显在艺术创作上的真正实力。

文/朱长元 来源:朱长元艺术IP)

作者简介

朱长元 | 艺术作品的国际语言是便于全球市场流通的重要因素和组成部分

朱长元,资深媒体人、收藏家、独立艺术评论家、国际艺术经纪人。朱长元以独特的风格谈艺术创作和艺术市场,用可操作的角度讲述艺术知识和艺术趋势

  责任编辑:寿鹏瑶

相关新闻

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