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齐鲁旅游 > 齐鲁美食 > 正文

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寻觅海峡对岸的山东味道

旅游文化学者牛国栋:寻觅海峡对岸的山东味道
2024-01-13 13:42:1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山东与中国台湾岛最早的人员往来始于何时,语焉不详,至少在清朝,在中国台湾为高官的山东人多达上百位。但“山东足迹”深深印在宝岛上,还是1949年前后跨过海峡的那批山东人及他们的后代,至今仍有数十万之众。

图片

桃园宪光二村是著名眷村

为安置这些来自大陆的人员,当地建造了大批名为“眷村”的安置区,总量达890余处,以桃园最多,台北、新竹、台中、嘉义、台南等市县也建有不少。

以前,中国台湾饮食沿袭闽南风尚,种类相对单一,口味差异不大。尤其是主食,多以大米为主,几乎不知面食为何物。而被统称为“外省人”的内地人,来自于各个省份,便将大江南北不同区域的饮食习俗带到了岛上。眷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并按照各自的生活习惯与口味烹制出属于自己家乡的味道。

一些人家还摆摊设点,将自家做的菜拿到街上售卖,使其成为养家糊口的营生。久而久之,有人便将眷村售卖及打出名堂的特色菜品命名为“眷村菜”。当然,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岛内物资匮乏,所谓“眷村菜”也绝非豪华、排场的宴席菜,而是普普通通的家常菜,尤以北方面食为主打。

图片

眷村子女第二代、眷村菜传承者王蓉蓉。她自行车把上挂着的用纸绳捆扎的油条,唤起人们儿时记忆。

自1950年代初开始,美国进口面粉在中国台湾日益增多,面粉售价也低于大米,而当局也鼓励民众多食面粉,将节省下来的大米出口换汇,这无疑有效地刺激了面粉及面食在中国台湾迅速占领饮食市场。尤其山东等北方省份的人爱吃面食,爱做面食,从而推动岛内饮食结构和食品供给渐渐发生变化。各种面食不断涌现,饮食口味及习俗也更加多样与多元,中式传统面点也越来越受岛内食客青睐。

1920年出生于烟台牟平的苗育秀1949年去了中国台湾,先是做五金、橡胶等生意,当他看到中国台湾面粉加工几乎空白时,便于1951年开办了联华台中面粉厂,后陆续在台北南港、基隆七堵、台东富冈等地设立面粉及精麦厂,生产出全台湾最好的面粉,成为岛内面粉加工业的支柱企业。他还发起成立面向全岛的面麦食品推广执行委员会和中华谷类食品工业技术研究所,依靠社会和科技力量满足岛内居民膳食需求,参与国际品牌竞争。

在中国台湾民众心目中,“山东大馒头”是山东食品中最为响亮的招牌,也成为馒头行业的代名词,“凡馒头,必山东”成为岛内普遍共识。原籍浙江,1952年出生于台北的作家、美食家舒国治谈到早年间台北的“吃景”时说:“有骑自行车穿梭街巷,口唱‘大饼——馒头——豆沙包’,话音应是山东腔,车后置大木箱,覆棉被保温,掀开,除所唱三样,尚有花卷、菜包。多在下午的后半段(午休以后至黄昏)出现。”(《穷中谈吃》)

图片

菜牌上的山东味道

1234...全文 5 下一页
关键词:山东味道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