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09周年

从中国画的用笔谈起——纪念于希宁先生诞辰109周年
2022-01-10 14:02:35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

《百龄》83x76cm1998年

图片

《黄丝瓜》103x77cm1998年

绘画语言的一切法则,都是为体现艺术规律而存在、发展的,因此,不可能一成不变。就用笔来说,从遵守一定的法则到得心应手、运用自如;从受法则的制约到冲破法则的藩篱,寻求随心所欲的境界,这是画家艺术修养的提高过程,同时也是由渐变到突变,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中国画用笔要通过方圆、曲直、粗细、轻重、刚柔、干湿、浓淡、虚实等形式,追求和组织若干形的变化,来表现客观事物的复杂内容和艺术上的形式美,并借此表达画家主观的思想感情。这首先要求用笔要准确而熟练,要求意到笔随,使线的变化形成节奏感与形式美,与作品所蕴涵的思想内容达到水乳交融和浑然一体。因此,第一步要求画家必须扎扎实实地掌握用笔的基本法则。严格地讲,这只是认识法则开始掌握表现力的第一步。我之所以说它是第一步,乃指一个画家必须建立的守则阶段。进一步,还要求逐步提高认识和表现能力,达到解脱基本法则的制约,能够自由变化、任意发挥、落笔生意,善于发现矛盾和解决矛盾,充分发挥用笔艺术表达力的高一级的阶段。有法则不受法则之囿,信笔一挥而合乎规律,这是第二步,是解脱阶段,这也是每个画家希望能做到的。只有扎扎实实的第一步,才能真正进入第二步,也就是古人所讲的“笔笔是笔,笔笔非笔”的境界。这个“是”与“非”,是辩证的对立统一。“非”并不是毫无基础、毫无法则的狂涂乱抹,而是在“是”的基础上一步步地攀登上来,从而进入一个更高的阶段,达到笔为我使,而不是我为笔使,把死的用笔变成活的用笔。为此,我们必须在深入生活的前提下,正确认识和理解用笔的规律,正确认识和理解前人所说的笔法中“是”与“非”之间的辩证关系。

艺术创作是一种创造性的实践活动,它既要有熟练的技法,也要有深厚的修养。我前面所讲的用笔法则,是建立在这二者的基础之上的。只讲究技法而不重视修养的人,充其量不过是熟练的画匠,而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家。一个画家,如果不重视自身的修养,其作品必然会流于浅薄!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历史的前进,艺术家的修养也绝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不断地补充积累新的知识,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丰富和增长自己的见识,这是永无止境的。艺术修养之所以重要,乃是由于它直接关系着绘画创作全过程的形象思维活动。一切创作立意、气质、情感等等,以及起、承、转、合文思的处理,莫不与画家本身的艺术素养有密切的关系。以诗词与绘画的关系来看,更早的不说,就以顾恺之为曹植的《洛神赋》作图为例,如果不是画家对诗人的作品有着深刻理解的话,怎能画出那么富有神韵、风姿绰约、凌波顾盼的美丽的洛神呢?画家把原赋中“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皎若太阳升朝霞”“灼若芙蕖出绿波”的洛神跃然纸上,真是一幅诗画结合的范例。尔后,王摩诘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更在艺坛上传为佳话。及至宋元文人画兴起后,画面上的诗词题跋,长款短署,更成为画幅的有机组成部分了。画家们或有感于生活而产生浓烈的诗情画兴;或受启发于他人的诗文作品而产生挥笔作画的冲动。虽然从文学语言到绘画语言,固然需要遵循造型艺术的法则,表现其形、质、情、意、趣等,这都得依靠思维想象与笔底的功夫,但也应该看到,占主导地位的还是画家本身的修养问题。有了修养,思路才能开阔;有了修养,笔墨才能通神。否则,即使有一枝生花妙笔,也会无济于事的,因为它决不能取代那需要长期积累才能丰富起来的艺术修养。 

图片

《傲雪》137x69cm2002年

关键词:于希宁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