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文心雕虎·冯大中⑤|龙宫幽洞抄佳纸,虎壑平畴绣锦田

文心雕虎·冯大中⑤|龙宫幽洞抄佳纸,虎壑平畴绣锦田
2022-01-15 11:27: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东北的动物很复杂,你也说不好它是个物,还是人,亦或是神。例如已经成为网络世界万能神兽的犊子,它可以滚,可以瘪,可以扯,可以护。东北的狍子很傻,东北的蛇不能打,东北的黄鼠狼是仙儿。

严酷的气候在刻画东北人粗犷性格的同时,也磨合出他们与自然相处的原则。对动植物的原始崇拜在东北民间一直留有残影,正所谓万物皆有神。在众多崇拜对象中,东北“虎”便是个重要的角色。

从学院派专业角度讲,“虎”这个题材从画科上被归为畜兽门。宋代《宣和画谱·畜兽门》叙论里这样写道:“乾象天,天行健,故为马。坤象地,地任重而顺,故为牛。马与牛者,畜兽也,而乾坤之

大取之以为象。若夫所以任重致远者,则复见取于《易》之《随》,于是画史所以状马牛而得名者为多。至虎、豹、鹿、豕、獐、兔,则非驯习之者也。画者因取其原野荒寒,跳梁奔逸,不就羁馽之状,以寄笔间豪迈之气而已。若乃犬、羊、猫、狸,又其近人之物,最为难工。”

翻译一下叙论的大意,基本包含三个观点:1、马象征天,牛象征地,意义好,所以画的人多,出名的也多;2、像虎这样未被驯化的野兽,画个大概而已;3、猫、狗这样的宠物反而难画,因为每个人都了解。如果从学术上对这段话进行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动物个体首先需通过文学等手段被赋予意义,再由艺术家为其造型,最终才能成为一个具有全新意象的文化符号。

晚霞/190×500厘米/纸本设色/1990年

虎作为文化符号最早应该来源于先民的图腾崇拜,后来逐渐演化成我们的方位神,所谓“左青龙、右白虎”。在秦汉时期,虎又被赋予军权的象征,是为“虎符”。在道教里,虎借代“威严”,是个重要的宗教概念。宋代张君房编辑的《云笈七签》,被誉为小道藏,这部道书里就有《释神虎上符消魔智慧经》《释太上金虎符》《释太上神虎玉符》等多篇以虎为象征的经文。总的来说,封建时代的虎一直活在想象中、庙堂中,属于“祥瑞”范畴。工业时代的到来,机械制造深刻影响着我们与自然的关系。火器枪械使得百兽之王也沦为濒危物种,相机的机械眼凝固了疾行如风的猛虎,动物园使得山君不得不屈从于人类的豢养。

因为无法近距离观察以及文化形象远离生活,在整个古代绘画中,虎这个形象并未像牛、马那样得到充分的建构。时间进入20世纪,徐悲鸿先生借鉴西方的造型观念,将独立、自信、拼

搏的精神内涵注入奔马形象,使得“天马”以全新的文化含义重新步入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李可染先生通过牧童与水牛的互动,以富有雕刻感的凝重线条,从笔墨与心性感应角度为牛这个题材增添了一笔华彩。

相较马与牛,虎可谓命运多舛。自从它的神话身份被解构之后,它的威严被扭曲为凶残、冷酷、暴力。东北的虎与东北人一样,经常因为魁梧的身材、洪亮的嗓门、粗糙的性格被误解,很少有人愿意从环境塑造人这个角度去理解他们。

父亲是个小个子,但心很大。一日,启蒙老师李笑如先生拿着一幅工笔虎作品对学生们说,如果日后谁能画到这个样子就成了。几乎被同学遮挡视线的父亲便在人群后暗自下了决心。日后,无论在知青点儿,还是返城务工,他利用所有闲暇时间专研工笔虎的表现技法。那时,他笔下的工笔虎虽然已经达到了老师的期许,但还未脱离传统窠臼。70年代末,当大多数人还都在为生计奔波时,一个壮劳力却每天躲在昏暗的房间里,不

厌其烦地画着虎毛。在普通人眼里,父亲几乎是不务正业,有邻居看在眼里,扔出一句不咸不淡的话,“再怎么画也是一堆毛”。

image.png

摄影郭韬

说到“一堆毛”,我想起北宋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讲述的两则故事。

其一:画牛、虎皆画毛,惟马不画。予尝以问画工,工言:“马毛细,不可画。”予难之曰:“鼠毛更细,何故却画?”沈括通过一段与画工的论辩,指出庸人只会描摹前人痕迹,见古人所绘小幅马画不表现毛发,当画面尺幅放大到几近实物时,还是不画细节的问题。阐明具体问题要具体分析,不能墨守陈规的道理。

其二:“吴道子尝画佛,留其圆光,当大会中,对万众举手一挥,圆中运规,观者莫不惊呼。”画家为之自有法,但以肩倚壁,尽臂挥之,自然中规。其笔画之粗细,则以一指拒壁以为准,自然均匀。此无足奇。道子妙处,不在于此,徒惊俗眼耳“。这则说的是看问题要抓重点,看门道,不能如闲人卖呆儿。普通人只惊奇于吴道子不用规矩,能当众一笔画出线条匀称的圆,反而忘了吴道子画作的妙处。

不知父亲年轻时读没读过《梦溪笔谈》,但他肯定明白其中的道理。他画虎毛,是因为没落久已的虎画需要新的须眉重获生命。但他没有停留在“一堆毛“的阶段,而是通过一件件立意出新,刻画到位的作品为虎重塑形象。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从《诗经》开始,我们就已经学会用比兴的手法去歌咏自然,赞美生命。据父亲自己说,上中学时他就热爱文学,对于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因为有一天,他打电话给我,让我去北京的书店找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这是他青年时代读过的书,已过耳顺之年的父亲又重新开始学习并写起古体诗。至于成绩,我一般都保持呵呵的态度。虽不愿打击老人,但偶尔也会调侃他是诗多好的少。好与不好对他并不重要,心向往之就够了。

image.png

关键词:冯大中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