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明明、韩修龙
韩修龙(邯郸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古书诗画赏析者。以下简称“韩”):
您经历了中国画对传统的批判、革命、创新的年代,多年过去,您创作了《怀古寄情》中那一批长卷式的作品后,又投入了百幅古诗词意画的创作,这一百幅作品与那一批长卷,在创作上,有什么必然的联系?
王明明(著名画家,以下简称“王”):
这批传统题材的作品中,从1987年开始创作手卷,每年都画几卷,这样陆陆续续地积攒形成了一个系列,在2008年举办了“怀古寄情”手卷专题展。我近四十年间,经常创作古诗意画这一类的题材,有独幅创作,也有以册页形式的创作。中国画有它特有的形式以及特定的传统题材,我在创作的过程中,对传统不断深入学习领会、发现发掘,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再去创作,古诗词是我传统题材创作产生灵感的一个重要载体。
韦应物《秋夜寄邱员外》诗意图
王明明71cm×30cm2007年
钤印:蓬莱王氏明明之印知天命平常心
观湖临风而居松泉寄语至乐
韩:您以传统中国画的形式来表现这类题材又是如何思考的呢?
王:世界艺术史中,中国画艺术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不仅需要创新,更需要传承,包括它的独特表现形式也需要传承。手卷在一千多年的中国画的历史长河中,基本表现的是大的题材,是历史的画卷。比如《千里江山图》《清明上河图》《乾隆出巡图》等,记录了当时重要的历史事件。手卷以独特的散点透视来表现宏大的场面,以把玩的观赏形式来展现,给人以近观精致入微,远观整体恢宏壮观之感。
很多前辈大家留下了关于《西园雅集》,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陶渊明的《归去来辞》,《十八罗汉》,《兰亭雅集》等古代文人题材的作品,我被他们精湛的艺术所打动,从1987年开始不间断地进行手卷的创作,并结合自己游历名山大川的体验,对古人的经典题材进行再创作,以期续上在二十世纪少有画家涉及的手卷形式的传统,用清代的宣纸与墨,以传统的笔墨表现这类传统题材,收获很大。
古诗意画百开册页是我的另一个创作系列。册页也是中国画特有的表现形式,历代画家留下了诸多古诗意画精品力作,如二十世纪陆俨少先生创作了杜甫诗意百开册页精品。近四十年间,我不间断地画了一些册页,主要以十开、十二开、十六开为主,其中古诗意画是表现的主要题材。自2006年至2008年这百幅册页我仅画了二十几幅,因行政工作忙就放下了,2014年又继续画了一些,近三年从岗位上退下来,有时间了,才把它完成,时间跨度为十二年。
对于一些重要题材的创作,我都是通过几年或十几年的创作过程积攒完成的,而不是在一个非常短的时间内完成。原因有三:一是三十年间,自己以行政工作为主,创作变成了“业余”;二是我在有限的创作时间内,始终在尝试不同题材的作品,比如古代、现代人物,花鸟,山水,书法等,自己有感而发去创作,不随波逐流,也不被委约任务画所驾驭,始终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三是创作的每个题材需要有不断学习和领悟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个感悟积淀的周期弥足珍贵。
中国的唐诗宋词元曲,在世界文化历史长河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历代有很多的画家都表现过诗意图,而且中国画讲究诗画结合,以画来呈现诗的意境。我的这套百幅古诗词意画,尺寸为71cm×30cm(两平尺),力求以传统画法,包含人物、山水和书法的综合技法表现,尤其是对诗句意境的呈现,对自己也是一种挑战。
王维《渭城曲》诗意图
王明明71cm×30cm2013年
钤印:蓬莱王氏明明之印万趣融其情思
养和酒意诗情谁与共乐孤独
韩:这一百幅作品首先从内容上而言,又是对传统的一次洗礼,对自己来说,这种挑战是必须的吗?
王:我时常在有选题构思之后,用一段时间较深入地研究古代经典,去寻找其历史发展脉络及风格演变,再着手进行创作。对我个人而言,这套册页的创作是对于中国古诗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深入学习过程。如何理解一首诗中的背景与诗情并转化为画的意境,不是图解,而是以意达情。这不是简单的一种转换,而是对古人经典诗词理解的再创造,的确具有挑战性。
韩:往前走了一步,这个意义是不一样的,您的体会心得是什么?
王:首先是对传统的认识,几十年来,我们在批判传统中发展中国画,样式多了,视野开阔了,中国画的边界拓宽了,但中国画的基因与特色被弱化,被其他画种所改造。画种的同质化越发严重,写意画的传承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很多人认为传统写意画在二十世纪已经走到尽头,再怎么画也无法超越古人,只能另起炉灶,对自己的传统失去信心。我认为超越传统是一个误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高峰,是无法超越的。后辈艺术家只有在继承前人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本时代特征的高峰,这也是中国画传承的特点。
韩:您在什么时候开始接触学习诗词?
王:“文革”前后,我认识了作家张锲先生,他说,你学习中国画,在文学修养及诗词上要下功夫。我按他指点的去做,收获良多。我认为中国画家能有所成就,首先要努力提升个人修养,其中包括人格修养、人文修养、文学修养等。我在学习古文诗词的过程中,一直在思考诗词与中国绘画在意境、意蕴与境界的必然联系,从中找出共性与不同艺术门类的特性,从而去寻找自己的落脚点及方向。
我在不同题材的创作中,重点在意境上下功夫,并不是只追求技法和造型及观念的更新。国画的核心是通过笔墨去表现中国画的意境。意境是如何产生的?我从古诗词中领悟出很多东西,在绘画创作时着重在立意上,虚实上、意境上下功夫,强化中国画的元素与特点。
李之仪《卜算子﹒相思》词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