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写实人物是东方和西方的混血儿,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在中国画坛曾经辉煌了几十年,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人物画的发展与演进。
尽管在当今画坛写实人物的耀眼光环已经褪去,也不再占有画坛主流地位,但是我相信未来或许还会出现一个新的高峰。
如今貌似萧条和沉寂都只是暂时的,现在的沉潜是为以后再度的崛起作准备。
论中国画坛的三大板块
巴依
现在的中国画从技术、理论到审美已经形成了传统水墨、徐蒋体系、当代水墨三大板块,它们不仅有着各自的标准和特点,而且都扎根在中国水墨的沃土里,呈现出我们这个民族的艺术精神。
我认为中国画坛的三大板块,应该是三足鼎立的格局,相互尊重、相互学习、相互包容、相互生存。
但当今的画坛理论家,大多从文人画的角度和标准理解中国画,片面地认为它们都属于文人画的范畴。
这从认识上就存在一定的误区,有着一叶障目的倾向,只有将其梳理清晰,才不至于造成学术上的模糊与混乱。
源远流长的传统水墨
第一个板块传统水墨,始于晋唐,成于五代,盛于宋元,明清及近代有所发展。
它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和积淀,承载了历代画者的笔墨精髓,洋溢着中国文人的审美精神,在中国画坛占有重要的地位。
这其间出现了李思训、范宽、李成、赵孟頫、徐渭、八大、石涛等历代名家。
他们讲究气韵生动和笔墨神韵,强调平面构成,散点透视,意象造型,书法用笔,讲求浓淡、虚实、枯润等对比关系,追求以形写神,似与不似的高妙之境,意在抒发画家主观情趣。
到了近现代,又诞生了齐白石、黄宾虹、吴昌硕、潘天寿、任伯年等大家,很好地传承了中国传统绘画的笔墨精神,从来不画素描,从技术到理论都有自己的一套规律,从形式到内容流露着文人画的审美气质,讲究线与墨的写之趣味,着意于意象和意境的营造,追求诗书画一体的文人特性,体现出不求形似,逸笔草草的审美特征。
传统水墨在形的构建方面,不拘泥于物象的原貌,与精准的西方造型大相径庭,亦显现出以线造型的局限性。
而有些画界人士无视这一点,依然用传统水墨的标准要求写实人物画,这显然是张冠李戴、南辕北辙了,其结果必将形成越要求越乱,越乱越指挥的恶性循环。
这些人或出于颐指气使的傲慢,或出于对当代画坛现状的无知,将不同体系混为一谈,最终导致了啼笑皆非的画坛乱象。
针对这两个体系的不同样式,应该在彼此尊重的前提下,分别要求和对待,才能准确地反映出它们的不同风貌。
东福大伯
120cm×36cm
1996年
兼收并蓄的徐蒋体系
第二个板块徐蒋体系,它的创立与徐悲鸿、蒋兆和有关。
在近代洋务运动时期,西风东渐,国门大开,很多知识分子出国深造。
徐悲鸿就是在这时到法国留学,把西方造型方法带回中国,由此开辟了中国人物画的一个新领域。
后来的蒋兆和以骨法用笔为基础,将西方造型与传统山水画技法相结合,塑造现实主义风格的人物形象,成为徐悲鸿写实人物板块的重要人物。
如果没有徐蒋体系,现在的中国画就会像台湾、香港、新加坡的中国画一样,是没有造型能力的。
在写实人物画领域,素描发挥了相当大的作用,对中国人物画的发展影响深远。
同时这个板块本身是有包容性的,既讲究笔墨又追求造型,还要将两者结合起来。
徐蒋体系把宣纸当作平面的舞台,画家是导演,亲自安排主角、故事、形式、构图、黑白等关系,用以表达心中的感受。
但是徐蒋体系本身没有发展的特别充分,从出现那天起就遇到了众多矛盾和批评,一直到1985年之前达到了最高峰。
从建国后到1985年以前,是它生命力最旺盛的时期,之后就被边缘化了。
塔族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