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张晓凌: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困境

张晓凌: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理论建构与实践困境
2023-04-23 11:27:5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孙津这段话说的很明白,美术批评的价值与功能并不是由“美术”所决定的,它有自己的原则、观点与态度,并由此构成了一个独立的、自洽性的美学体系。我将其概括为,美术批评是独立于美术实践之外的超越性的价值建构方式,从根本上讲,它是哲学式的阐释与判断。

历史上那些伟大的批评家都是人类价值的建构者,而这种建构,往往改变了历史与文化的走向。

比如,波德莱尔对“现代性”的建构。在西方学术界,“现代性”发生的年代并无定于一尊之论,文化学者多以“文艺复兴”为起始,而历史学家则把1453年的君士坦丁堡被占领视为开端;也有的学者以1492年的大航海为标志。直到十九世纪,波德莱尔才从审美角度首次对“现代性”作出了自己的定义。在巴黎的生活中,波德莱尔意识到一种以短暂、偶然为表征的,由无数个彼此断裂的、孤立的时间点所构成的时间模式正在形成,他由此所定义的“现代性”具有双重含义:“现代性就是过渡、短暂、偶然,就是艺术的另一半,而另一半是永恒与不变。”现代性的瞬间性、偶然性既是时代的特征与价值取向,也是每个个体的审美体验。在波德莱尔看来,“艺术的双重性是人的双重性的必然结果。如果你们愿意的话,那就把永恒存在的那部分看作是艺术的灵魂吧,把可变的部分看作是它的躯体吧。”那么审美现代性是如何呈现的呢?波德莱尔以为,是作为主体的现代人的敏锐感知与客体相遇的瞬间而发生并呈现的。

2023042214282184115.jpg

夏尔·波德莱尔1821-1867

谈到批评,有一点是最不容质疑的,那就是它的批判性。历史地看,从来都不存在丧失了批判性的批评。可以这样肯定,批评就是批判,批判就是批评的灵魂,是一切价值建构的前提。换句话讲,批评的价值是以批判性的刻度来衡量的。只有在批判性的视野中,事物本质与问题的根源才会向人们敞开。如果可以用一个比喻的话,那么,批评就是一只刺破一切事物表象的牛虻。

西方自1930年代的新马克思主义转型以来,经法兰克福学派阿多诺、本雅明对文化工业神学的批判之后,其左翼批判理论达到了高潮,一方面以女权主义、黑人批评、后殖民主义为核心,构成了身份政治的批判维度;另一方面,则依托于文本结构主义、消费主义、符号学和景观社会理论展开了对消费社会的反思与批判。也就是说,二战后至今的欧美文化天空,飞舞着难以数计的批判性的牛虻。时间关系,仅举意大利哲学家吉奥乔·阿甘本一例。

阿甘本最卓越的贡献之一,便是在福柯“生命政治”和阿伦特“异化的犹太人”之上,创造了“赤裸生命”这一核心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论述了艺术与生命政治的关系,建立了以身体艺术为对象的反思与批判维度。

何谓“赤裸生命”?阿甘本借用了两个古希腊词语zoe和bios来加以论述。zoe是生物学意义上的生命,即“动物生命”或“赤裸生命”,bios则是指生命的形式和质量,也就是人类为自己建造的一种超越单纯活着的生命形式,亦即“形式生命”或“政治生命”。亚里士多德早就说过“人在城邦中才能成为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现代民族国家建立以来,人进入主权国家框架之内,才受到政治、法律的保护而成为完整意义上的人。再比如,西藏农奴制意义上的人类似于“动物生命”,新中国翻身做主人,才升华为“政治生命”,即bios。但这一进路也是可以逆转的,现代人完全有可能从bios返回zoe,成为“赤裸生命”,其典型案例便是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形式生命的剥夺。由于只有政治才能赋予生命以形式,所以,政治对于“赤裸生命”而言,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那么,“赤裸生命”与当代艺术是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在阿甘本那里有着复杂的论述,在这里只能化繁为简,粗略地指出三点:艺术天生就是政治的、景观对身体的控制、“荣耀身体”对既有巫术的超越。

在中国当代艺术批评体系的建构中,批评主体的塑造是核心议题。我借于两个人的话来表达我的看法。第一个人是犹太籍的政治思想家汉娜·阿伦特,她在直面虚无、直面“现代人”的极端处境时认为,“哲学(批评)才是最高智识的召唤,因为它无从逃避,它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生活方式”;第二个人是北大历史系的王立新教授,他在毕业典礼上曾对年轻的学子们说:“在这样的时代,格外需要不盲从的、具有独立思想的历史学家去重建真实的过去,去破除弥漫在我们历史观中的种种神话,去回答‘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又要到哪里去’这一中华民族当前面临的最核心问题”。

“不屈从于权力,更不能献媚于权力。”

对批评家,我要说的很简单:独立思考,自由写作。

最后来看批评作为当代美术概念和版图的定义者。如果说弗莱以策展人的身份成功策划了两次后印象主义展览,还只是定义艺术概念与版图的初步尝试的话,那么,今日之艺术版图乃至艺术属性的定义,则完全被批评家、策展人所控驭。通过新的批评观念的提出,策展人不仅有权利决定艺术家及作品在展览结构中的等级,而且由此建立了具有意识形态色彩的话语霸权。

2023042214290717057.jpg

罗杰·弗莱1866-1934

重申批评的同时,有必要了解批评的现状,以我的所知,中国当代美术批评大概有九种形态,我将其称为“中国当代美术批评的九头鸟”。

社会学批评:把艺术作品作为社会政治生活反映的文本来加以阐释,注重作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它所处的位置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批评的标准多来自于社会政治生活中所确立的原则而非文本自身。

本体论批评:中国古代画论是一个伟大的、绵延了2000多年的本体论批评体系。本体论批评立足于艺术自治的立场,从语言、风格、审美价值上展开讨论,往往以语言与风格的形而上关怀为价值皈依。

文化学批评:将作品作为非完整意义上的表义文本而置入特定的文化场域中,以此展开分析。其意义的呈现既取决自身信息的开掘,也取决于不同文化场域释读的加持。总之,在文化学批评视域中,任何作品都是开放的半成品,它依托于不同的价值给定而呈现出多元性。

形态——观念批评:观念艺术兴起所形成的一种批评形态。其方法从讨论作品的观念性入手,注重作品的思想价值,并从形而上学和社会思潮两个层面来考量其思想价值的成色,以此为基点,展开对形态的批评。

文化——形式批评:一方面承续了西方形式主义批评方法与价值取向,注重探讨形式的美学属性和风格演变规律;另一方面又注重精神体系以超越性姿态而对形式的决定性作用。

2023042214303859292.jpg

克莱门特·格林伯格1909-1994

关键词:张晓凌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