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画品即人品,艺术本孤独——著名画家陈全胜谈艺录

画品即人品,艺术本孤独——著名画家陈全胜谈艺录
2023-07-02 10:12:04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精进不放弃,探索无止境

艺术状态对于艺术家来说,是最重要的,而创作中的惰性和惯性,是发展的绊脚石,实际上是一种放弃。

创作中常有阶段性的成就,正确的艺术状态应该是不断地吸收发展,树立新的目标和尝试。就如同深夜前行时,眼前有一盏灯,总会产生向它奔去的愿望。当然在跋涉的过程中,会有很多艰辛和阻碍,是固守重复还是不断突破?

陈全胜先生是一个在艺术上不断探索研究的人,先生年龄已入古稀之年,艺术上总是有新的感受和变化,他总是在不断进步,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他近期新创作的一大批山水画作,我们已经找到了答案。

其实就中国画而言,其形式的本身就决定了艺术家必须要有足够的探索和发展的意识,这不是单纯的一个口号。当画家把娴熟的艺术语言调整得适合表达自己的感觉的时候,这里面就包含了探索与发展。

陈全胜先生的新作品我们也深刻感悟到这点,探索发展永远是艺术创作的主题,学而知己不足,我们学习传统的目的并不在于机械地复古,而是通过挖掘传统经典因素来演绎当代人的审美意趣。

艺术的探索和发展还是依赖于对传统文化的认识高度,不管是过去还是未来,民族艺术的精神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转变,变化的是中国画的笔墨形式和个性。文/傅晓燕

图片

陈全胜《齐鲁四山》

纸本设色 178cm × 48cm × 4 

谈艺录

谈画品与人品我记得艺术界的老前辈总是不厌其烦地强调艺术家人品的重要性。画品即人品。年轻时阅历不深尚不能解,故而不以为然。后来,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我渐渐体会到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和其重要性。中国传统文化讲究气,这也是中国书画与西方艺术不同的地方,“品不正,气亦不正”。清雅出自正,人正邪不侵。画中溢出的邪气、俗气、悍气、阴气、粉钗气、浊气,皆因画家的品性缺陷所致。画家沾染了这些不正之气,如果不加矫正,终难有大成。

不正则邪。在自己的艺术道路上,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关隘,你会面临种种选择。人正性真,选择的路亦正,品不正则易走偏下道,这些选择往往决定你的艺术命运和未来。禅宗讲“无门关”,无缘者入而无门,有缘者有门无阻。搞艺术也是这样,人品正,会打开一把把“走向高端的锁”。

东西方的艺术都是建立在各自的文化之上,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如果从事书画不可能脱离自己的母体文化而去取得成功,所以要从事中国画创作,就必须倚恃中国的传统文化,遵循中国传统文化的规律,切不可自作聪明,另搞一套,避重就轻去寻捷径。你可以撇开传统文化自创一派,但这和中国绘画无太多关系了,这往往是只在自己的小圈子里徘徊重复自己,永远长不大。有些人学书法不经过正楷的阶段,直奔草书而去,结果还是要回过头来补学正楷。没有正楷的基础再往下走一段就走不下去了。该学的一定要学,要扎扎实实地学,根本绕不过去,所谓的绕,只是耽误时间而已,不如老老实实去对待。

图片

陈全胜《板桥诗意图》

纸本设色  178cm x 97cm

精神层面的空乏苍白没有情致画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

在艺术上走不通的人,往往喜欢在技法层面上徘徊。通过各种画法、材料的实验以求突破,其实艺术上的成败在人而不在物。物随人行,且不可人为物转、本末倒置。艺术修养的高低,决定作品的成败。精神层面的空乏苍白,没有真情实感,画不出打动人心的作品。作品要见技、见修养、见性、见情,见技就是技法运用得娴熟、恰当,修养就是平素的艺术修养见识的广博与深度在作品中的体现;见性就是画家性情的自然流露;见情是真情实感的表达。见情是画中最难的,也是最容易的,以此见艺术的真伪。现在的画家大都盘桓于物质技术层面,为画者不能不察。

艺术来自孤独,而不是热闹

在拜金主义的影响下,画家的审美趋向越来越向世俗的、向土豪的品位倾斜。有人常对我说,你们画家都当然是懂画的,我说未必,有相当多的画画人,不懂画。现在多数画家都只求形似,故而写实画很盛行。土豪们很喜欢郎世宁的画,因为像真的,皇帝又喜欢,肯定是极品。其实有识之人都知道,郎世宁的画在清代也是不入品的。苏东坡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就是说如果只求形似,你的见识就和儿童的水平差不多。如果你画一个杯子,画得和真的一样,人们看到的只是这个杯子,看不到画家的艺术语言,看不到画家的艺术思维和流露的情感,这就毫无意义了。越是过分求似,物象对画家的束缚越大,这种依赖对画家自身的想象力、创造性都有很大的抑制。画家为了生存,往形似上靠,也无可厚非,但得到的往往比失去的少得多。

我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是经历了一个从不认知到认识,从不认真对待到认真学习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前期,我在学习创作中逐渐感受到母体文化的魅力,特别意识到书法对于绘画的重要性。那时学习条件很艰苦,资料稀缺,但也没有挡住学习的热情。我涉猎的面很广,如古典文学、古诗词、历史、哲学、绘画、民间艺术、雕刻、建筑、书法都在学习研究之列,对西画也不排斥,兼收并蓄,在比较中悟其所然。毛泽东主席曾说过,想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自去品尝一下,否则听别人讲得再多,你也不能知道梨子的味道。在学习中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打开这扇门后愈发感到自己的学问太少了,我决心把这些缺课补回来。那时,我不少作品在全国发表、展出、获奖,在美术界也很有知名度和影响力了,但这也没有妨碍我撇下这一切闭门补课的决心。对传统文化的承上启下应该是我们的责任。我一直认为一个没有责任感、是非观的画家,不是好画家,艺术上也不会有多大建树。有得就有失,潜心研究学问,自然要远离名利,这往往会置自己于一种非常孤独的状态,有时也会受到一些热心朋友的干扰,他们讲某某画的水平比你差远了,画价比你高多了,一平尺多少多少钱,某某又去哪里搞个展了,某某重要领导出席了,某某被聘为硕导、博导了,但水平和你没法比,某某被一个老板几千万包了,等等。但在真才实学面前,我真感觉到名利不那么重要。金钱是好东西,但也左右不了真正献身艺术的人,名可以给你带来很多浮华和虚荣,但也是艺术人生最大的绊脚石。面临这种种问题,都对你是一种考验:考验着你的精神,考验着你的决心意志和抗压能力。意志来自你的恒心,也来自你心底的那份自信。电影《梅兰芳》中陈乔山有几句话,让我深以为然。陈对孟晓冬说:“你要离开梅兰芳,你不要去破坏他内心里的那份孤独,他的才能就来自那份孤独。”艺术来自孤独,而不是热闹。有的艺术家表面看很热闹,但内心极其孤独。这是他艺术高度所致。他在与自己对话,与造化对话,在静中捕捉各种灵感,冥冥之中把握住各种回味,永远无止境。

图片

陈全胜《济泺春色图》

1234...全文 7 下一页
关键词:陈全胜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