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王小松: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如何仅用5天时间以“大系”回应“大展”?

王小松: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如何仅用5天时间以“大系”回应“大展”?
2024-05-25 14:21:4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乍一踏入展厅,观者所见的便是此次大系的展示——“集”板块展出了现收藏于海外的100件中国绘画作品的图像文献档案,这些来自大都会艺术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以及弗利尔美术馆的作品,代表了中国绘画最优秀的传统。通过数字化手段,王小松和团队把这些分散在世界各地的作品汇集在一起,并以文献档案的方式展出,既展示了这些作品的历史和流传轨迹,也提供了西方人对这些作品的解读和视角。

王小松和姜俊在中国馆策划过程中,将重点放在了如何通过展示与传播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来促进文化交流。他深知,只有通过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与尊重,才能实现真正的文化交融与共存。

▲香港艺发局主席霍启刚(左)及特区政府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杨润雄参观中第60届威尼斯双年展国馆,中国馆策展人王小松(中)与姜俊(右)陪同讲解

王小松在接受“凤凰艺术”专访时表示,通过这种文献档案展览,可以让观者看到西方人如何理解和欣赏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绘画中的诗词、印章等细节的解读。他强调,这样的展览不仅仅是展示伟大的艺术作品,而是通过西方人的视角再现并传播中国文化,用他们的语言传达中国的艺术之美。这种文化传播方式正体现了“美美与共”的主题,即通过互相理解与欣赏,建立起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探讨中西方关于传统绘画的不同视角时,王小松指出,西方学者通过精细的图像分析和历史文献研究,试图揭示中国文化的持久生命力。特别是在解读董源等大师的山水画作时,他们强调了画中所体现的自然与人的和谐共生,这种视角与中国文人画中的山水精神相契合,后者视自然为哲学思考的寄托,山水为心灵的归宿。反观东方人对西方艺术的解读,如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或乔托的画作,东方学者更关注于艺术表现的技术细节如造型、色彩和材质处理,而从中也寻找与东方文化中重视生活哲学和人际和谐的相通之处。这种跨文化的艺术解读不仅反映了东西方在视觉和哲学上的多样性,也是对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和生存哲学的深刻探讨。通过这样的交流与比较,我们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各自文化的独特美学和哲学思考,还强化了艺术作为连接不同文化和历史的桥梁的重要角色。在山水与哲学的交织中,东西方艺术共同构建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文化对话平台。

▲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2024,拍摄:意释文化,©️第60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策展团队

德国吕贝克圣安娜美术馆馆长托尔斯滕·罗迪克(Thorsten Rodiek)曾如此评论王小松的艺术创作,“他的作品是历史的、建立在过去基础上的,同时也让我们品味历史的稍纵即逝。如同所有的历史事件一样,王小松作品的主题让人感觉到在‘历史’上又铺设了一层新的东西。”

而这种历史感,同时也体现在他的策展理念中。在本次威双中国馆现场,如何对经典进行再次指认,以及在传统文化复兴的背景下,我们如何面对这么丰富的视觉资源、绘画资源,以及这些资源今后如何进行当代的转化,让人们去了解它们,都是王小松所思考的重要议题。

在展览现场,“传”板块邀请了7位当代艺术家,以回应“大系”的方式创作7件艺术作品,并参考瓦尔堡《记忆女神图集》中图像文献学的方式,用图像文献的展示墙将“大系”图像和当代艺术作品联系起来,也同时呼应了全球图像史,形成了中、外和古、今的双向联动。其中,朱金石从建筑、车建全从山水、焦兴涛从人物、汪正虹从花鸟、王绍强从笔法、施慧从法书、邱振中从造园,这7个中国传统绘画的角度分别切入进行创作。

▲浙江大学教授、策展人王小松在开幕式上致辞

关键词:王小松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