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观众的生命经验不一样,他会产生自己的想象,观众借助想象帮助艺术家构建完整的画面。”黄骏说。
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副院长、教授盛天晔第一个想到的是林风眠早期的创作《人道》《痛苦》《悲哀》。借宏大的结构和沉郁的色彩,两者都用几乎不可辨识的人物形象,勾勒出了沉滞、悲哀与愤怒。
黄骏的画中带有悲情,这句话,何红舟也说过,“人物的手脚像是生根扎在那里一样,呈现出一种类似痉挛的状态。”
黄骏听了两眼放光:“你是第一个聊到的,我喜欢悲壮美学的东西,纪念碑式的,有点受西方的影响。我觉得悲壮才有力量,才适合我的语言系统。”黄骏的学生方园则在这片沧桑之中挖掘出背后的生机:“历经泥泞之后呢?人仍然暗含着的无穷生命力。”
人体之外,景物的细节被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夏可君注意到了。比如展现精妙笔性的野草,比如晕染墨意的树木,再比如一座造型、线条、层次兼备的亭子,仿佛将观众瞬间拉入范宽、王希孟等宋人的山水世界。夏可君指出来时,黄骏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想展示一下我的技术,一不小心被你们看出来了。”
观众观察《秘境NO.1》细节
景物的虚实、生命的动静、情绪的悲喜……面对不同的解读,黄骏都呈现出了包容、开放的态度,这也是展览主题“三让”中的最后一“让”,将作品的阐释留给观者:“我希望我的作品是开放式的,不希望有特别明确的定义。”
对传统的继承以及对当代的发掘,就这样,得到了巧妙的结合。
在中国文联副主席、浙江省文联主席、中国美术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许江看来,这个“让”,同时也是“礼让”,在东西之间、在艺者与大众之间,在实践之中,黄骏把握人体与雕塑的母题,蕴生出新的水墨。
当代水墨还会有怎样创新性的表达?人体还能怎么画?还能给观众带来什么惊喜?
对黄骏而言,冒险仍未结束,实验仍在继续:“我还有一种理想化的构想,若干年以后,我的画面可能就没有人了,进入了抽象领域,但它并不是空洞的,仍然有中国画的精神性、书写性、实验性在里面。”
(来源:潮新闻)
艺术家简介
黄骏,1990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人物专业,2007年获博士学位。现为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插画装帧艺委会副主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艺委会委员,浙江省美术家协会连环画插画艺委会主任。文化和旅游部国家重大题材美术创作评审专家,第十三、十四届全国美展评委,第七届全国青年美展评委及中国美术家协会其他单项奖评委。
作品曾荣获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创作铜奖、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创作提名奖,并多次入选国家级、省级重大历史题材创作工程。作品被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党史博物馆、中国美术馆、浙江省美术馆、天津美术馆、美国国家档案馆、英国威尔士国家博物馆等单位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