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艺术创作媒介无限扩展,原先只涉及架上绘画的展览现在需要涉及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等多种门类,这些展览聚集着多种材料和多学科知识,而艺术边界的扩展也促使从业者展开跨界思考。由此,策展制度变得多元,策展人在不同的专业领域思考新的连接点,并给予公众对艺术不同的理解。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普利兹克大师展过往展览现场
我个人认为,做美术馆应该跳脱程式化的策展模式,虽然策展需要通过独特的思想形成学术体系,但是如果永远只是几个人持续策展,便会淡化平台概念,社会效益也会降低,这是美术馆人应该权衡的矛盾点。因此应跳脱固化的策展模式,用开拓的视野与不同的策展人针对不同话题展开讨论,扩大美术馆的社会影响力。
单就展览的学术性来说,当前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做得不错的美术馆展览,但观众量没有保证。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大众认知、美术馆宣传或地理位置等,这个问题说明策展人在策划展览的同时也需要在多方面因素中找到平衡点,考虑清该展览的影响力、学术深度何为最关键的因素。实际上影响力也是很重要的,如果一个展览缺乏影响力,它很难有讨论的话题。
2015年,龙美术馆(西岸馆)展览项目“15个房间”之罗曼·欧达科《交换》
澎湃新闻:您曾在民营、国家和大学的美术馆担任馆长(今日美术馆、中国美术馆、中央美院美术馆),不同类型的美术馆在运营上的异同,您如何看待美术馆在承担社会责任与保持学术前沿之间的角色转换?如何通过展览和馆藏强化美术馆的学术地位,同时满足公众的艺术需求?
张子康:国家体系美术馆通常更重视主流价值观的构建,与国家整体的发展目标和价值体系紧密相连。这一属性决定了美术馆的工作主要是以“国家馆”的属性为核心来运作,其中的展览也以构建主流价值观为目标。在中国美术馆工作时,我更多地考虑了这一特性,国家美术馆需要构建一个具有长远驱动力的主流价值体系,这是评估一个国家美术馆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这种“驱动力”涉及美术馆的持久性和未来性,即艺术能否超越当下,被传承至未来,并持续产生影响。如果缺乏这样的长远考量,国家馆可能仅仅沦为一个宣传平台,而非一个深远的价值传播平台。
今日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