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6年秋,有留学经历的梅州人李金发开始执掌广州市立美术学校,他对岭南画派的艺术观念赞赏有加,岭南画派的黎雄才、赵少昂、黄少强、周一峰、叶少秉、苏卧农等受邀加入市美国画系的教职队伍,开启了岭南画派在华南地区第一所公立美术学校的教育历程。
在梁江看来,100余年来,改变中国美术最关键的有三大因素:第一是西方现代教育模式的引入,改变了中国传统书画的传授方式;第二是西方展览制度的引入,改变了中国画的观看和品鉴方式。以前文人雅集,曲水流觞,三五知己品赏把玩,重在怡情养性。后来改成了展览制度,要按照某种主旨需要进行主题性创作,层层筛选后的作品被摆放到某个展示场合里,首先突出宣传与教化作用。由是,作品的功能改变了,内容变了,技法形式改变了,连尺寸和装潢都大大改变了,这和中国书画艺术最深层最内核的东西是不是已经相去甚远?第三点,是中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市场经济,是在前述失去了“德性学问”的社会氛围中席卷一切的。金钱改变了人心,颠覆了我们历来奉为不渝的所有价值观念,衍变出当下社会的为人处事方式,也在专业界以至全社会重塑了有关艺术的全部评判标准。
梁江说,观照当下的中国美术,呈现出几种趋向,或守护传统,或注重创新,方法上有移植杂交的,偏重学院或民间的,加上新观念、新媒材、新技法,呈现出“多元驳杂”的总体形态。但什么是中国的当代艺术呢?“我以为,所谓当代艺术,一定要传达出当代中国人的精神体验,要有自己的语言方式,要有独特的视觉创造。中国当代艺术走到21世纪的新阶段,问题已聚焦于建构,‘建构’是中国当代艺术的主题词。从广东,从西画走入东方400年走到现在,归根结底我们应当续写开放变革新章,在艺术上必须有所创造,有真正能留得下来,能不愧对后人的东西。在以往的历史或文化研究领域中,有一个常见误区——只把广东作为一个地域或区域案例看待。其实,在近现代中国美术一百多年来的历史行程中,广东多次都是历史大变革的主场,是先行者和引领者。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现代史,广东这个平台多次是历史大变革主场而非分场。广东人(在广东的人)在舞台中心,是主角而非配角。由此对应的,涉及对许多广东重大事件和关键人物的重新审视和评价。广东人做了主角而不自知,‘岭南派’能争到鼎足而三就很知足了。以往不自觉的配角意识,区域或地域文化的惯性思维,导致学术研究鲜有突破。”
(来源:Q谈 梁志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