毫无疑问,谭平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后,对中国艺术重新定位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代艺术家。作为第一批出国留学的艺术家之一,DAAD奖学金使他得以在1989年来到德国。在这些留学生中,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真正在另一种文化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并发展出自己的独特语言。他的早期作品传达出以俄罗斯和中国模式为基础的典型风格:一方面,这些作品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相连,尽管已经有了更自由的诠释;另一方面,这些作品也深深植根于中国绘画的优秀传统。他正是带着这套学术“武器”来到德国,在那里他遭遇到各种风格和表现的可能性,而这些新事物在很大程度上对于他都是陌生的。很快,他就摆脱了具象绘画,转向更为自由的抽象绘画,他大胆的重新选择与创作令人惊叹。
“我在艺术上的启蒙与发展和北京与柏林两个阶段的学习经验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出国前后相互之间的艺术,也有一种紧密的连续性。中国的艺术教育给予我坚实的艺术基础,也让我对中国文化与社会的关系有了深入的理解。德国的教育为我的艺术思想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为我潜藏着的自由意识得以开启。艺术是一个自我的实现过程,需要你自己去摸索前行。”(文/谭平)
《时间》
《时间》是他在德国学习期间创作的空间装置作品。一条条黑色线条沿着学院展厅的每根壁柱自上而下延伸,这并非是一条单线,而是由多个线条组合而成。这是一个关键要素,因为累加和顺序排列在谭平的作品中成为了显著且反复出现的元素。尽管单条线条看起来很明确,但在众多单张纸条的相互作用下,它似乎不那么特立独行,个体被融入整体之中。这很可能是源于中国文化的一种哲学理念。但它也适用于西方的原则,透过个别组成部分的并置,以累加和排序的结构要素,那些具有西方艺术特征的元素便呈现出来,在其中可以运用结构、重复乃至机械性的手法,同时又能避免突出个体。此外,一条线条在或长或短的距离上延续,并非以单一形式呈现,而是多次中断,体现为一种渐进、试探性的推进,这清楚地表明谭平关注的是推进的行为,是过程的动力。谭平在各条线依次累加、组合成一个整体的过程中,传达出线条在空间中推进的状态,强调了空间和物质性,并将其与艺术家的物质性及情感性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