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茂琨先生的几个系列作品汇集在一起,展现出他多年来持续不懈、沉潜专注的艺术精神。很难想象他是如何在教学和管理艺术学府的繁忙中画出那么多风格精微的作品,从中蕴含的首先是他沉浸于绘画劳作的深度。但是,他的系列作品汇集起来的更是一个魔幻的世界,在那里,古今交错,实景与虚构交融,历史与当下交织,构成一种巨大的超现实图景。
经典是一种镜像,观看古代经典作品便犹如面对一面镜子,在其中可以看到自我,从视觉的面对面变为文化的对话,在经典作品所描绘的历史、社会、生活的情境中还可以看到今日的社会现实,由此形成独特的观看方式,并形成当代转换的阐释方式,这是一种通过图像完成的视觉阐释。在庞茂琨的最新近作中,对古典杰作的全新阐释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性的理解与认知,而是过去和现代不断地相互融合,画面中的历史对象不再是客体,而成为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同时存在着历史的真实和理解历史的真实。透过经典,庞茂琨创造了一种属于他并且关切着当下存在的镜像。
庞茂琨 Pang Maokun
苹果熟了,1983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5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现代以来,许多西方艺术家的作品都与历史经典有关联,但主要是将其解构,入古出新,中国也有这种传统,从临摹到仿作,上师诸家,兼总条贯,但仿的大多是风格和技巧。庞茂琨超越了西方和中国两种传统,将公认的经典美术史用油画的形态拓展成为一种文化表达的方式。作为舶来品的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不过百年,但在西方千年的传承之中留下了盈千累万的经典杰作,西方古典油画作为中国油画家启蒙式的“芥子园画谱”,象征着一种理想典范,但对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融合远非简单地拼贴就能实现。庞茂琨则巧妙地在尝试完成“临摹名画”这一行为的同时又将它消解,在传统的古典绘画语言中融入当代的精神观念。他的绘画里既有鲜明的个人痕迹,也有传承的时代印记,交错与并置,陌生与熟悉,外望与自省,严肃与诙谐……正如他所说“折叠生成新的美学内涵”。他在艺术作品中所展现的不仅仅是一名中国油画家对西方古典油画技巧、造型方面的臻绝拿捏,而是以此出发,在光影明暗、物事虚实中完成了由西到中、由古至今的现代转换。历史和古典摇身一变成为了当代社会文化心理的艺术写照:21世纪的现代人走入了圣经的启示录,航拍飞行器记录下了委拉斯凯兹作画的现场,乌托邦式的伊甸园被赋予了赛博朋克般的科幻元素,传统思维的边界和桎梏在他的艺术创作中被打破和跨越。庞茂琨本人则如同一个折纸的手艺人,将画面绕成了一个“莫比乌斯环”。历史图像和当代事物以写实技巧融入超现实的场景,过去、现在与未来从不可相遇走向了一个多重叙事的会合点,从而在作品中实现了一种“共时的秩序”,他艺术创作中对经典意义的再造与生成,使二维平面的画面成为一个多维度的时空,实现了“过去性”“现存性”“未来性”的统一。
庞茂琨 Pang Maokun
藏女,1985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23H X 159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如今人们身处在一个视觉文化与信息传输爆炸的时代,网络信息时代带来了更多资讯和选择,但在看似更加民主和自由的表象下其实也丧失了对精神深度的追寻。在拥有根据喜好自主选择所关注话题的能力的同时,现代人的生活往往沉浸在定式化、程序化的自我禁锢之中,失去了自我的真实性,从而将自己包裹在“信息茧房”之中。庞茂琨在艺术创作中始终具有对当下的自我和社会审思的意识,他敏锐地体验到了个体与群体、传统与当代的关系,也即必须自觉地将自己融入二者的关系中去,才能有所作为。因此,他以西方古典绘画的语言切入中国艺术的当代场域,试图摆脱既定的惯性视域与观念,重新审视与解读现实,将自身的思考付诸画面,成为可视的自我。他作品中那些错位的穿越感与戏剧性场面恰似精神的游历,在探寻油画语言的当代性命题之路上走出了学院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茧房”,架构起一张通向四面八方的网,打破了画里与画外的边界,引发了观者思考、联想和追问的更多可能。正如诗人T·S·艾略特所说,传统不是“仅限于追随前一代”,也不是“仅限于盲目地或者胆怯地墨守前一代成功的方法”。
庞茂琨 Pang Maok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