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边的晚霞,1989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80H X 65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从诸多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庞茂琨的艺术不单单诠释了“副本”的浅层含义。他像是在米开朗基罗的原始构想上笔力饱满地一甩,便着手寻求新的原创驱动力,大胆摒弃古典技法的束缚,建立与漫长传统绘画历史的全新纽带。借用柏拉图的定义,庞茂琨不仅是单纯模仿(mimesis),而是带有共情性质的场景参与(metexis)。这种场景参与的定义不是一种漠然嵌入,而是带着切身经验融入其中,距离感在那一刻被消融,只强化现场感和归属感的独特体验。现场感和归属感终会伴随时间而消逝,所以共情性质的场景参与必须不断被更新活化,而重复则是最佳方法。自称为“酒神哲学家”的尼采在其著作《悲剧的诞生》中阐述,长期以来所有人每天重复制造一种上帝与我同在的假象,直到神降格于俗世,成了不过是剧院里演员随机扮演的某个虚无的角色而已。前面提及的哲学家吉尔·德勒兹在其著作《差异与重复》中更是明确提出,在每一次重复中,没有两件事物果真雷同,世界只有不断重复,才能实现完备的意义,这个核心观念显然已被庞茂琨在艺术实践过程中了然于心。
正如黑格尔提出了哲学的历史向度,提出了“世界精神”一说,这一新的哲学向度也应展现在绘画和装置这些艺术形式里。当我们分析一幅当代艺术作品时,不应只是单纯地将现有客观世界的场景投射其中。而在黑格尔之前,柏拉图无疑提出艺术模仿论,但是庞茂琨并不对柏拉图的批判性理论生搬硬套,而是升华了其见解,醉心于客观世界里事物呈现的多面性与潜在有序性,挖掘并拓展其边界的可能性。在这里,由词根“peras”衍生出古希腊哲学家口中的“apeiron”,即是非定性的边界,并将作为实体宇宙的核心本质。而庞茂琨则不仅以超验主义哲学为突破口,还用极具说服力的形式将物质的泛化带入艺术的视觉经验中,这也是当代艺术的精髓所在,而德国艺术史学家欧文·潘诺夫斯基也强调艺术风格的发展应与哲学、文化发展趋势保持一致性。1920年他在一篇论文中针对康德的哲学理念发声:“艺术不应是主观的情感表达,而是以无差异的表征方式用一种形式的力量征服外在物质的迷思辩解。”
庞茂琨 Pang Maokun
扬,1988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70H X 125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果真,庞茂琨正与包裹在物质外部的躯壳进行紧密的超验对峙。形式又何必赤裸地暴露于真空呢?在我的观点里,艺术是自由意识从容地表达,是人类集体智能在高阶的真实梦境。而正如个人的梦境不足以外人道也,图像的解读也应同理,正如每个时代都有极其鲜明又呼应彼时的恐惧与欲望一般。针对我们这个时代对可见事物之价值膜拜的独特见解,庞茂琨的某些艺术理念也随之从容演变。从十几年前开始,他巧用锐利的现象之眼,以犀利的视角描绘那些乐于展示自己的芸芸众生,规整成一个具有宏大场景的集合体。法国精神分析学大师雅各·拉康就提出了镜像场景的视觉突变一说,而这种突变早已脱离了生物性的基础,是一种人类在襁褓阶段里羼杂现实与想象的神秘体验,又是一个当在脑部语言机制还尚未发育完全之时,脆弱的人类单单依靠碎片化意识发展出独立人格的生存法则。而在拉康所提的概念“le regard”,在法语的本意既有“观望”又有“谛视”的意思。在镜像中,主体发现了理想化的原初异化形象。法国思想家居伊·德博于1967年在其著作《景观社会》里分析了过度刺激人心的拜物教和商品经济里对图像崇拜的现象。景观就是“最终以大规模尺度形成图像的资本”。在西方的思想界里,自席勒时代起艺术就被看作一个完整规矩的有机体,而在现代社会的大背景下,人类时刻遭遇随机释放的支离破碎又无法自持的痉挛阵痛,艺术便成为人类回归肉与灵和谐关系的强心剂。事物价值也在图像的平面化上一步步流失,所以我们不难看出,镜像在庞茂琨作品中的隐喻匠心独具,超脱了柏拉图的心灵映射,具有了新的哲学纽带关系。仅在视觉层面上,庞茂琨是一位思想家,他制造的镜像不是对瑕疵的假意代偿,也不为驱逐或矫正幻象,而是影射观察者观感的强度,使叙事对象更为丰富立体,使本我有了无穷化解的可能性。正如之前说到的,只有重复,才能证明我们还活着,重复就是生命的动力。
庞茂琨 Pang Maokun
母与女,1991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90H X 73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关于艺术的终极问题最后还是落在的图像的肉体与灵魂的关系上。诚然,肉体和灵魂当然各自享有独立存在的区间。图像的肉体被颜色浸染,可以完全不具备思想属性,当然这是在物质无法轻易改变属性的大前提下提出的假设。而图像的灵魂则具备用图像叙事的能力,成为客观场景或纯粹思维的载体。或许一开始,庞茂琨的装置艺术会给观众留下些许疑惑。这位艺术家并非要创造一个柏拉图式黑暗岩洞的副本,而是莱布尼茨在巨作《神正论》最后一章所向往的思想殿堂。这个装置艺术并不是要制造空中监狱,或者制造经验论衍生的恐惧,相反地,它是既定事物的延伸形态。从隐性到显性,从虚无中爆发出巨大张力,艺术犹如占据至高的意识铁墙,在布面空间上投射出无声宣言,并果断切除与现实若即若离的脐带。来吧!在烛光营造的梦幻婆娑世界中,非可见的图像已被撕开一面,正如这蛋糕已挨了第一刀一样,这也预示着图像的灵魂最终也极有可能将被物质化,萨莫色雷斯的尼刻仿佛环绕在庞茂琨四周,吹响谢无尽焉的感恩颂歌!我们应该衷心感谢庞茂琨给我们呈现的这些奇妙构想。
(文/卡尔海因茨·吕德钦,德国美学协会创始人及主席、柏林艺术大学美术学院原院长,《图像的肉与灵——从九个层面解读庞茂琨作品》
作品欣赏
庞茂琨 Pang Maok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