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农妇,1989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12.9H X 96.2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意识,即我们常说的“灵魂”可以存续于现实世界,即使与它原始配对的肉体已然消亡。肉身若是腐朽,断无新声,只剩灵魂孤身绝寻流宿,而当我们可把意识数字化并存储在盘形装置里,进行再复制,凡夫俗子便可长生不老,无乃不可乎?这便是人类未来的愿景,殊不知这狂喜中还潜伏着诸多问题,涌动于灵魂的内核终究不单只是简单的符号与数字,也不仅是对音乐记谱法里的音符串联或者小说里的字母序列进行刻板地模仿。每个灵魂根据各自肉身经验的可能性,好学不倦,寻求着在生命力上新的突破。灵魂的特质便在艺术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正如现象学巨匠莫里斯·梅洛-庞蒂所说,每个艺术家必善于“孕育表达方式,并将某种意义呈型”,这样的结论同样适用在庞茂琨的作品里。
凡人皆将遭遇形之幻灭,而实体消亡乃生命蕴含的一页篇章。那些活着的人仿佛不惧末日;末日来临时他们又好似从未活过。为了延续生命的诗篇,我们都必须经历机体的演化。欧洲传统里的神创论则保留了对生命定义的原始沉重感。从古至今,全人类都视创造出完美的“新智人”为终极伟业。皮格马利翁,这位古罗马神话里的雕塑家不仅用象牙雕琢出女性的完美形象,还诚心祈求爱神赐予这雕像肉与灵,并向这被造物献上全然的爱。这也就是人类宏愿的最初模型,即便这个世纪的机器人还不具备逼真的人类外貌与形体,可人工智能将完美复刻我们人类的皮相与意识,这种可能性将会出现在不远的未来,到时候以造物宠儿自居的人类又怎可区分真实本体与进击的副本呢?
庞茂琨 Pang Maokun
火把节,1989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50H X 100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这样的问题不仅使诸如勒内·笛卡尔以及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这样的哲学家深深着迷,更让计算机先锋人物艾伦·图灵潜心研究,提出了至今影响人工智能学的图灵测试。而庞茂琨巧用艺术家这一身份,这几年专注于此课题,独出机杼地将艺术、人类与人工智能的关系呈现于世人眼前。油画肖像构筑的心理意识被蒙上一层重影薄雾,我们看到了新智人玲珑剔透的肌体下,齿轮与电线相互啮合的脏器与大脑竟有机地眩惑般遥相呼应着。然而不远处,古希腊雕像的碎片被静谧地置放在无限延伸的镜像之中,在现世人类无限延伸的工业发展外壳之下,意蕴着这样的事实:摄人心魄的欲望孜孜不倦地衍生一个又一个连续不断的副本,前仆后继,周而复始,叠矩重规,期待终有一日能与本体交织缠绕,并被回收架构重组,宛获新生。
庞茂琨试图汲取欧洲文化传统中批判性思维的精华,审视我们今日欣赏油画的方式。机械的头颅与分离的肢体遥相呼应,映入眼帘的即是一个犹如万花镜般的延展世界,让我们脱离单一情景。他们被由图像碎片组成的有机体萦绕,这个场景与柏拉图所描述的地穴寓言名贸实易。人们在黑影中扶墙摸壁,顺着投射背影的高光按图索骥,柏拉图的模仿论如是说。而在庞茂琨的装置艺术里,他巧妙截取油画里副本中的碎片,粗略一看并未是全然的新事物,其中有维拉兹贵兹所画的教皇,却只截取这上帝代言人所穿的礼袍;还有卡拉瓦乔作品里青葱少年们丰富肢体语言的细节,但是却略去了写满叛逆不屑世俗的精致脸庞。庞茂琨在新的时代里引经据典,没有突兀地断章取义,一切显得合情合理,构图也十分巧妙,真正达到了批判的效果。如果他选用的是经典的风景画或者花卉静物工笔画,就不会像现在所呈现的结果那样有说服力。庞茂琨通过捕捉这些内部细节,创造一个崭新的内源艺术史。
庞茂琨 Pang Maokun
母子,1989
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111H X 84W cm
© Courtesy of the artist
庞茂琨通过升华副本的定义,旨在探究当代艺术与早于其本身的绝对过去之间的关系。欧洲的艺术理论界众说纷纭,但学者们针对失真和失格的哀鸣却是一种主基调。这是一种谬论般的关系,过去如此遥远陌生,而现实又从未如当下这般无尺度地迫近。罗希尔·范德魏登的宗教三联画在现世已经被狠狠剥夺了过往的功能性,成了无需深入解读的视觉映像。在海德格尔看来,拉斐尔的西斯廷圣母被迫远离她的意大利老家成了某个欧洲亲王的私人珍藏,之后命运多舛,最终留在博物馆被展览于世,这件事件本身就是亵渎之罪。这位哲学家写道,因为这种不顾艺术品本身条件与其周遭环境,残暴地将它诱拐到别处,最终也将它“迷失在异处”。对具有本真性质的艺术珍品一再复刻,不管是用纯手工还是科技量产的手段,这一现象总被人拿来解读,而大部分情况这种复刻行为都会被批评声覆盖。甚至瓦尔特·本雅明在他的文章中就表露出对艺术“光晕”将会在工业社会的机械轰鸣声中消亡的悲观情绪。庞茂琨将一些不起眼的物件从它的外壳中剥离出来,摧毁它的“光晕”便被诠释成瓦解认知的标签,增强事物的普遍平等感,不断重复通用性乃至无以复加,以致他甚至通过副本的形式,再加上对具有排他性的艺术对象入微研究,从中汲取其物格升华之后的荣光,也才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艺术呈现。
庞茂琨 Pang Maoku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