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田黎明讲座回顾 | 央美“传移模写”中国画大展专题讲座“心与象合一一浅谈中国画的意象”

田黎明讲座回顾 | 央美“传移模写”中国画大展专题讲座“心与象合一一浅谈中国画的意象”
2025-03-30 14:09:5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69879b972b8421b424bad48fec943d20.png

徐悲鸿《愚公移山》

田黎明教授以蒋兆和《流民图》及徐悲鸿《愚公移山》作本次讲座的收尾。田教授强调蒋兆和在中锋勾勒中,创造性地运用了折枝法,线条断断续续、错位,极好地表现了时代的悲怆情绪与人物的悲悯精神。这种高度的艺术成就离不开他对传统笔法的深刻理解与现代转换。

徐悲鸿《愚公移山》主要从形式角度分析,画中几位人物取材于徐悲鸿先生以印度人为模特的写生,但他并未直接将写生的状态完全搬到画面上,而是融入了主观的情感体验。画中人物手持锄头,锄头与人物的肋骨结构共同构成了一种凿山的姿态,这种姿态赋予了人物一种“凿生”的意象。人物身体在视觉上表现出凿山般的力度,当这种意象生发出来后,这幅画的基调便确定下来——即人本身就是山,从而实现了人与锄头、山三者合而为一的境界。

传统以愚公移山为题材的作品通常会描绘巨石或大山,徐悲鸿却反其道而行,将力量完全集中于人物造型之上,以此象征顶天立地的山之意象。此外,人物结构的表现方式,无论是肋骨还是肌肉的描绘,都与画作整体的力量感紧密联系,使得“力”的意象贯穿于画作之中。

讲座现场

关键词:田黎明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