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田黎明讲座回顾 | 央美“传移模写”中国画大展专题讲座“心与象合一一浅谈中国画的意象”

田黎明讲座回顾 | 央美“传移模写”中国画大展专题讲座“心与象合一一浅谈中国画的意象”
2025-03-30 14:09:56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田教授强调,今日再看中国画,其意义必然源于写生过程,但写生之外更为重要的是一种情怀的指引。这种情怀能够引导画家对人物形象产生质的转化。例如,乡村人物与都市人物在表现手法上必然存在差异,需要艺术家以不同的视觉语言去表达。当代不少画家在表现都市题材方面已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与此同时,我们老一辈的艺术家通过从现实生活中提炼形象,再将其转换为时代人物的表现形式。

因此,中国画所传达的“意”,必定是个人的人文体验与整体中国文化精神的交融与升华,这种体验深入日常生活之中,也许某一天我们会发现某种“意”恰好契合了自己的某件创作或某个特定的造型,而这种造型与技法也将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与风格。

提问环节

写意人物专业学生:田老师所提到艺术创作中对“意”的捕捉,是否可以体现为画家的一种直觉?这种直觉是否涵盖了画家的人文素养与日常积累的传统?我们在日常学习生活中的积累如何更有效地运用在画面上?谢谢田老师!

田黎明:这位同学提出的问题具体而关键。此前我所谈到的写生实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体现你所关注的创作方式。不论作为研究生还是教师,艺术学习和实践的积累都是一个持续不断的过程。以明代画家沈周为例,他通过“听蕉”而形成了诸如“如僧讽堂”“如马骧”等多种意象,这些意象实际上根植于画家个体的真实生活体验。当个体体验借助特定的载体呈现时,便体现了创作中“意”的存在。

“意”是长期生活经验与艺术实践积累后的集中体现。正如游子听闻乡音而倍感亲切,这种创作意象的获得并非一朝一夕,而必须扎根于日常生活中不断地积累与沉淀,基于我们对于笔法、图像词汇、审美意境的长期研究。以山水皴法为例,画家应全面了解和掌握传统的多种技法,在此基础上逐步选择与自身审美倾向最契合的一种,通过反复实践寻找由特定笔法所自然生发的美感。“意”与美感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有时是先有“意”再产生美感,有时则相反。然而无论何种情况,“意”总需要一定的形式或结构作为依托。

司空徒先生所言“目击道存”,便揭示了艺术创作中“意”的显现。意象具有自然而然、无法言说的特性,是艺术家在生活与创作实践中,长期积累之后自然而然生发而成的。

如何在个人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敏锐地捕捉和把握“意”,是每一位中国画家终其一生都需要深入探索的重要艺术课题。

丘挺院长发言

关键词:田黎明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