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所以他有这个想法,在上面投入了更多的精力。
陈逸鸣:他跟我谈了很多次,但是在所有关于研究陈逸飞的大视觉大艺术中,今天我是第一次讲。再说到soho观念,从起源来说,远早于包豪斯,我们当时在美国的时候,soho的发展还是很旺的,好多台湾地区的画家都住在那了,房租还是租得起的。到后来所有的soho都变成商业区,陈逸飞后来也看到这一点了,上海的太康路,并不是陈逸飞的创意,其实是soho的copy,但他们看到这一点,觉得这一点我们能借鉴,本身是件了不起的事。那么现在当下的创意园区,真的是遍地开花。
我讲soho观念也好,包豪斯也好,其实是同根生的兄弟,都是一致的,核心思想是自由、创新、多元,这也是陈逸飞的核心思想,这个就说透了。
澎湃新闻:而且他经历了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那样的特殊时期,应该会特别觉得自由、创新、多元的重要和可贵。
陈逸鸣:“自由”的含义太广了,不是我们想象中纯粹的意识形态,艺术家有了自由,可以做任何你想做的,他是向往这样,希望有这样的条件,这是艺术家的自由。自由、创新是他的思想,他是引领性的人物,他是视觉艺术上的引领性人物,如果说“陈逸飞把美带给了人们”,这个太肤浅了。
陈逸飞《山地风》1994年
澎湃新闻:其实想起来,你哥哥还有个文脉,他身上的文化基因,其实通过家庭、师长,通过上海历史和文化,都可以找到精神的源头,尤其是从那些老先生接续下来的文脉,有一个开阔的视野在里面,是在深厚文脉的基础上说的自由、创新、多元,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
陈逸鸣:对,这个是陈逸飞的核心思想,也是他从纯绘画领域转向视觉领域,最后是多元,他是强调多元,这个社会一定不能就是一个面貌,创造美是为了什么,思想多元、艺术多元,特别是视觉艺术上多元,他做了那么多事。
澎湃新闻:真的是筚路蓝缕。如果他知道后面社会这样多元化发展,包括现在AI的发展,他的“视觉帝国”到现在,不知道会怎样?想想真是壮志未酬……
陈逸鸣:这二十年如果他在,能发生什么事,我说我不敢想象,上海估计被他搞得天翻地覆。
澎湃新闻:壮志未酬身先死,挺让人感伤的。你哥哥去世二十年,包括浦东美术馆将要举办一个大型的展览“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进行纪念,我觉得上海这个城市对他也报以这么浓郁的敬意是理所当然的。
陈逸鸣:当今研究陈逸飞,最主要并不是把画挂起来,我之前也强调,二十年的大展,如果再把陈逸飞的画挂一遍,15年前就挂过了,我想一定更要重视学术,把每个阶段都设计好,这次浦东美术馆大展的几个板块,分四个板块,请了冯远来做策展。
澎湃新闻:这次浦东美术馆的展览,你前期也参与了策划吗?
陈逸鸣:冯远是浦东美术馆展览的总策划,他是个很认真的人,一般的总策划其实基本不管实事,他(是中国文联副主席)这次却实实在在地参与策划,把整个展览板块都梳理清楚,而且亲自写大纲,我很佩服他,我希望大家能喜欢这个展;从另外一个角度,我的意思是纪念陈逸飞,但实际做的事远远不止这些,比如前几年我办的纪念青年陈逸飞的展览,就是尝试对陈逸飞的青年时代做梳理,反映很好,大家都认为是一个文献型展览,我很高兴。
澎湃新闻:假如那个展览定义为陈逸飞青年文献展,后面会不会再做中年的陈逸飞文献展,以及大视觉、大美术中的陈逸飞文献展?
陈逸鸣:现在还没涉及到这个,但是我知道怎么去做,就像我刚才跟你讲的,大视觉、大艺术的思想怎么来的,这个理论有说服力,能说清楚。陈逸飞思想的精髓是自由、创新、多元,如果我们能实现他的艺术理想,那真的是跨了一大步。
澎湃新闻:艺术其实是国民精神的一个呈现。
陈逸鸣:这就是我们刚才说的精神。
“致敬逸飞”展览现场,陈逸鸣与展览中的陈逸飞背影像
“他对我影响最大的是怎么做人”
澎湃新闻:再说到你哥哥对你的影响,除了帮你指引你走上艺术道路,对你的人生各方面影响,能再介绍一下吗?
陈逸鸣:说实在的我哥哥陈逸飞对我的影响最最大的——就是怎么做人。一方面他当然他是我绘画的导师,但其实对我影响最大的就是如何做人,怎么做人,怎样正确对待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宁波人的讲法,“长兄如父”,我父母都是六十多岁去世了,他们身体都不好,如果没有哥哥关心,我就是个孤儿,我当时还在农村里,在崇明农场的时候,父母亲就过世了,我在崇明待了六年。这一段时间哥哥跟我频繁的书信往来,我很遗憾这些书信后来没保留下来,如果这些书信保留下来很让人感动的。
澎湃新闻:这个书信保留下来的话,是可以载入美术史的,确实是可惜了。
陈逸鸣:对,好在我崇明还能一年回两三次,他书信往来挺频繁的,因为每个阶段到处托人,帮帮我弟弟,包括展览有没有什么机会,我现在碰到好多人,他们都回忆,什么校招生,他也托老师把他调上来,说希望能提供一些学习机会、创作机会,不要让我弟弟在地里干活儿,因为他身体不好,当初在农村还得过肝炎什么的。他对我生活上无微不至,这是兄弟之情,他做得特别好,他怎么做人,包括做派、风度、气派对我影响很深。
陈逸飞年轻时笔下的陈逸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