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还有一个问题,你现在怎么看你哥哥对你的影响,如果你哥哥还活着,他的艺术,你怎么设想?
陈逸鸣:大家谈到陈逸飞如果活着,这二十年他的画应该怎么样,这个谁知道?没人知道,但有一点是肯定的,肯定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大踏步地往前走,因为他去世以前的后期作品已经出现了这个端倪,他有变化的,特别是西藏题材,包括水乡系列的表现方式,不一样的。我想他一定会变化的,而且他的绘画作品的媒介一定是多元的,他觉得生命受到威胁的时候,他跟我说过,说弟弟我可能以后没有精力再搞大的油画创作,他说我就要画国画,当时他的别墅刚刚装修好,他说我在那里画画国画就不错,他说估计我的精力不能再搞大的油画创作了。从这点看出来,当然他是油画家,他完全是非常希望在油画领域能再进一步突破,如果他身体许可绝对会这样做,他永远是在前沿。
至于他的画和当代艺术发生什么关系,这个就很难讲了,就像我们画传统油画一样,如果完全从原来风格里面跳出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你看我的作品跟以前相比也是变化很大,但还是写实主义,能看到不是抽象的,但里面已经有了抽象的元素,从我本身角度来讲,我对自己作品要求不要停留在一直不变,我看我以前的作品,我自己都不想看,这是我真的想法。有一些还可以,真的有一些作品我自己都不想再看,有这个想法,因为我对自己的作品有新的要求,视野确实也不一样,至少得有当代艺术气息,我想我哥哥活着也一定是这样,他可能会走得更远,二十年,我们看是一刹那,但这二十年对他来说是真正艺术走向高峰的时期,60-80岁,他的同学都活得好好的,想起来这是一件非常遗憾的事,但我想陈逸飞他在,我相信如果他在,他的艺术肯定是个大的发展。
他的大美术、大视觉,如果追随他的想法再进一步发展,这也完全在情理之中,比如说他可能把主要方向转到拍电影去了,也有可能,他就做电影大导演了,从此以拍电影为主,甚至王家卫那样拍电视剧,只要拍得好,或者是另外一种其他的艺术媒介、艺术形式,我相信他的想法。
澎湃新闻:之前与谢春彦聊天时,似乎他说过,你哥哥是真正有海派大格局的上海艺术家。
陈逸鸣:他对陈逸飞太了解了,可以说了解到骨子里,他看问题也比较透。当然社会对我哥哥的评价、议论我也非常在意,这是我作为兄弟正常的反应,我想这也是正常的。对陈逸飞的评价,正面、反面的我都能接受,只要不是恶意诽谤,我都能接受,人不可能没有缺点。
澎湃新闻:其实人有一些瑕疵反而是很真实的,如果说这个人完美无缺,那可能不是真实的人。
陈逸鸣:而且各个艺术家的境况不一样,他的创作方式也不一样。其实我也在想,现在有一些庸俗化对海派的理解,无论什么人都可以列入是海派画家,这个“海派”的篮子什么人都装得下,这不对的。我觉得海派也是创新,你去看我们的前辈,艺术大师,其实他的精神内核也是创新,陈逸飞是真正继承、传承了海派艺术的精华。
澎湃新闻:你刚刚说你哥哥的理想主义,海派文化还是一种理想主义,以艺术报国,本质上可能还是文人心气。
陈逸鸣:他身上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你不能说是上海老克勒,他身上是一种非常特殊的上海精神在里面,说不清楚。
澎湃新闻:其实对于上海老克勒,如果狭义地理解,是给人表面的感觉是穿得油光锃亮、注重仪表、讲究吃喝的印象,当然也会用来比喻那些见过世面、兼有现代意识和绅士风范的人。陈逸飞身上是有一种非常特殊的上海精神在里面,比如对油画,他曾说,之所以选择油画“是因为油画是文明与科学的产物”,然而他的气质禀赋中又对中国的气韵文脉心有所会,我在想,他身上当然还是有书生气与理想主义的一面,当然也糅合着上海这座城市的培养出来的视野、聪明、格局、大气,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那个环境里挣扎着成长,又受惠于那些在有着留法背景的有着开阔视野的老师,也可以说是现代中国艺术家转型的一个代表。他的文化基因与精神源头,都可以从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中寻找到。一百多年前上海这座城市就是现代中国转型的一个母本,上海不光是代表上海,上海的艺术也不仅仅代表上海,其实也一直代表与见证着中国艺术的现代转型。
陈逸鸣:这个说法我同意。
澎湃新闻:现在想起来,从人生经历而言也承载着很多民族的国家的苦难的东西,想要挣脱出来,就像你说的要创新,要多元,要拯救这个国家,因为他也受过那么多的苦,就像你说的,希望创新、自由、多元。可惜的就是他后来涉及的面太广了,而且都想用心做好,但他的精力或许是顾不上了。
陈逸鸣:当时确实是,他到外面可以学到很多东西,眼界一下子开阔了。
澎湃新闻:这也是我们时过二十年重新看你哥哥,看他这样一步一个脚印非常难得和珍贵的,让人感动和感慨的地方,我想他所以从事大视觉、大艺术,也是有一种文脉的传承在身上,有一种开阔的情怀在身上,最后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陈逸鸣:真是遗憾,很悲壮的事。
澎湃新闻:遗憾而壮烈。当然围绕着他身上也有各种说法,现在想想也无所谓,一个大艺术家有各种说法都很正常。
陈逸鸣:所以,我现在越来越能接受,包括对陈逸飞反面的说法。
澎湃新闻:反面的说法也没什么,就是从哪一个角度看。换一个角度看,所有的话题都无损于一个真正艺术家带来的思考与价值,从这次辞世20周年上海这座城市对他的纪念与态度就可以看出。
陈逸鸣:其实这些对陈逸飞的认识会更加深刻。我想陈逸飞做的事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我作为弟弟来讲也是有点责任心,我一直问自己,我不做谁做?我最有条件,当然我们要结合整个社会的理念,我一个人也做不了那么多,因为陈逸飞是公众人物,他是可以在艺术史上留下来的人物。
陈逸鸣在“致敬逸飞”开幕现场
澎湃新闻:但你做这个策划,把这些力量聚在一起,这点特别重要。尤其希望你以后能延续做“青年陈逸飞大展”那样的文献梳理与呈现。
陈逸鸣:谢谢,这个一定会做下去的。
展览信息
“致敬逸飞—纪念陈逸飞逝世二十周年”
展览日期
2025年4月12日~5月30日
展览地址
上海金臣亦飞鸣美术馆
(闵行区甬虹路88号)
参展艺术家(按年龄排序)
陈逸飞(1946~2005)
张自申、王劼音、方世聪、丁荣魁、万福堂、吴健、凌启宁、金纪发、魏景山、查国钧、陈古魁、夏葆元、赵渭凉、邱瑞敏、王永强、陈志强、龙纯立、石奇人、任丽君、张安朴、周长江、夏予冰、王申生、许明耀、胡项城、俞晓夫、陈逸鸣、徐伟德、卓福民、黄阿忠、陈燮君、陈丹青、李向阳、陆静波、梁进青、章德明、谭根雄、张晓凌、朱刚、应小杰、曾成钢、陈川、隋军、李墙、殷雄、李前、殷峻、翟勇、李磊、周朝晖、严智龙、丁设、金江波、陈屹、潘文艳、周胤辰。
(来源:澎湃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