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阴澍雨 | 绘画背后的“意”与“人”

对话阴澍雨 | 绘画背后的“意”与“人”
2025-04-18 16:56:50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陈奕名:先从题材入手,我注意到您画了很多北方的蔬果,这在传统题材中并不多见,尤其是其中特有的质朴气息,跟文人画中的感觉形成对比。对这类题材的偏好,和您个人经历以及体验有哪些关联呢?

阴澍雨:在题材方面,一般来说,传统文人画以江南风物为主。而我是北方人,我记忆深处是麦收季节金黄的麦浪,所以我的画中,北方秋天的题材比较多。我小时候暑假很短,但到秋收时会放秋假,农村的孩子要回家干农活。而如今在忙碌的城市奔波,那种炙热、浓烈的田园生活与我越来越远,只留存在记忆中,现在我画的这些北方蔬果,同样寄托着我心中的故园。

阴澍雨鲜气6,纸本设色,34×45cm

艺术家不可避免受到地域的影响,我曾在北方瓷都唐山上学,接触很多手工艺,16岁开始画青花、粉彩,这让我专注于手上的“事”,让那时的我觉得自己是个手艺人,也培养了自己的专注力和意志品质。在杭州中国美院,又感受到江南文人的传统,像无声的雨丝一样浸润着我,也养成对中国画传统笔墨的深刻认识。在中央美术学院时,从写意花鸟的专业角度越来越“专”、着眼点越来越“细”,但心境和视野却越来越开放,专注于笔墨这件“小”事,看到的却是大的世界。

古老题材的当代性

陈奕名:您提到“当代性”,然而写意花鸟是个亘古不变的题材,能否就传统题材如何表达当代性,以及如何创新的问题上,谈谈您的观点?

阴澍雨:身处当代的社会环境,面对丰富的图像资源,从事“小”领域的艺术创作,如何与时代发生关联,与普遍的人的精神情感发生关联?最初,我觉得局限性特别大,我既然是个画家,为什么要强调自己中国画家、写意花鸟画家的身份呢?逐步放下这些身份符号后,在一个精微的领域足够深入,自然能拓展为代表这个时代的画家和学者。

阴澍雨秋到沂山,纸本水墨,44×33cm

我并不是保守,而是内心最原初的情怀,无法改变。从传统中出新是最难的,面对上千年的中国画传统,我能得点皮毛,甚至能触及一点核心就很难得了。形式上的出新很容易,画兰花“一笔长,两笔短,三笔出凤眼”,如今我们觉得口诀太教条,可如果不具备这个基础,怎么画都是“创新”,但这种门外汉式的创新没有意义,在传统基础上的拓展才有价值。比如我15岁的时候画荷花,25岁、35岁甚至终老的时候仍然在画荷花,花没有变,变的是落笔的那个人的心境。形式和题材上的“新”不重要,重要的是艺术家自我的认识和创新。

image.png

关键词:阴澍雨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