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爱·福斯特认为:人的日常生活是由时间生活和价值生活合成的。艺术如果能够超越时间而彰显价值,也就抓住了生命的本质。秦嗣德水墨语言的原创色彩,显然源自于对生命本身的真切感受,如《岜沙的忧伤》(2016年)《干枯的河床》(2020年)等作品,通过经营一个画面来经营一个意象,具像人物与非具像环境的结合,构成了超现实的象征意味;石窟壁画、民间年画等元素的借鉴融合,将视觉叙事的意义承载从表现生活上升到表现生命的层面。画面内在形式逻辑所形成的秩序和形象气质,转化为精神性的造型语言,构成了作品新颖的视觉结构和意境,具有无可替代和不可复制性。
2019年《赶圩》150x70cm纸本设色
《并行——秦嗣德现代水墨作品个案研究》付梓之际,同名画展也即将在北京画院美术馆拉开帷幕。作为阶段性的学术梳理与展示,秦嗣德自然十分重视。他甚至还计划在展览之前去一趟大凉山,看看能否“憋”出几件不一样的“东西”。诗人普希金有名句:“一切都是瞬间,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变成亲切的怀念。”祝贺秦嗣德的画册出版与展览举办,他的艺术必将浸润人心并给读者与观众留下美好的记忆。异质才是艺术的生命,世界因不同而精彩。期待在创作上始终保持一份沉静和清醒的嗣德,会有更多令人惊喜的佳作问世。
(文/许向群)
2014年《微笑》70X140cm纸本设色
(来源:创荣时代艺术中心)
画家简介
秦嗣德,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获中央美术学院文学硕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央文史馆画院研究员。现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吉林艺术学院特聘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泰国格乐大学特聘教授、艺术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作品多次参加文化和旅游部、中国美协举办的全国大型美术作品展并有获奖,在北京及全国多个地区举办个展、联展,在《美术》《美术研究》《中国画》《美术观察》《中国书画》等艺术核心期刊发表论文、作品。《青果》《厚土》《西北乡民》等作品被中国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内蒙古美术馆等多家美术馆收藏。出版《并行——秦嗣德现代水墨个案研究》《水墨乡土——秦嗣德水墨作品集》《云淡风轻——秦嗣德古典写意人物作品集》等多部个人专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