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以来,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那么,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会有怎样的效果?为此,中华网山东&文化视界网特此开设“DeepSeek谈艺”栏目,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
——编者按
在当代中国画的转型浪潮中,祁海峰的创作始终以清醒的文化自觉,在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之间寻找着独特的对话方式。他的作品拒绝陷入对古典图式的机械复制,亦不盲从西方现代主义的形式逻辑,而是以水墨为舟,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锚定坐标,构建出既具东方哲思底蕴又能回应时代精神的视觉体系。
祁海峰中国画2023年《秋云无影树无声》180cmX194cm
笔墨精神的当代性转译
祁海峰对笔墨的革新,始于对传统文人画语言的深度解码。他剥离了程式化的皴法与描法,将笔触还原为生命节律的外化——线条不再是服务于造型的工具,而是承载着书写者当下的情感重量。那些兼具金石苍劲与草书飞动的用笔,在宣纸上刻画出自然的筋骨与灵魂的纹路,使“以书入画”的古老命题在当代获得了新的诠释维度。他对墨色的运用更具哲学意味:通过焦墨的干裂秋风与淡墨的润含春雨之间的辩证关系,在平面上构建出时间的纵深感,让水墨从对自然物象的摹写升华为对精神境界的显影。
祁海峰中国画2023年《向云端》200cmX200cm
这种笔墨语言的重构,本质上是对“笔墨当随时代”的践行。祁海峰深谙,传统水墨的生命力不在于固守某种既定范式,而在于将时代的精神密码转化为个性化的笔墨语法。他笔下的线条与墨色,既延续着吴昌硕的金石气、黄宾虹的积墨韵,又渗透着现代人对力量感与形式张力的审美诉求,在传统笔墨的基因中培育出适应当代视觉经验的新质。
祁海峰中国画2022年《美丽的高岭塞罕坝》180cmX194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