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张嫣格丨从山东文化自信迈向中华文化自信

对话张嫣格丨从山东文化自信迈向中华文化自信
2025-05-21 14:17:0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采访者:《讲话》提到了永葆艺术生命力的问题。您的论文《生态自然的礼赞——常朝晖的青绿山水画》写道,“常朝晖的小青绿山水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挖掘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与笔墨语言,让古老的丹青焕发新时代的光彩,让青绿山水画注入新时代的生命力”。那么,请您谈谈对艺术生命力的理解吧!

张嫣格:常朝晖院长的青绿山水在山东是具有代表性的创作。他是自成一家的,结合了传统青绿山水的笔墨语言,对色彩、构图进行了创新。我对常院长的绘画研究了很多年,而后于2023年写的这篇文章,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进行的。最近,我也观看了电影《只此青绿》。在一个研讨会上,大家讨论过电影《只此青绿》,它是将舞蹈作品从舞台表演转化为电影的呈现模式,呈现出宋代《千里江山图》的一幅画卷,舞蹈与美术做了特别好的融合。它提升了青绿山水画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让大家认识到中国传统美术有这么唯美的手法。所以说青绿山水,包括常院长在青绿山水画中运用的手法,都是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自成一家风格,不断地以当代人的精神风貌为启发点,让青绿山水在新时代能够焕发新的生命力。

在电影中,18岁的少年王希孟,用他的生命在整幅画卷中进行了创作,电影是非常富有想象力的,它传达出来的那种跨越时空的永恒感,就是艺术的生命力。在跨时空的交流中,文人与艺术家能够通过想象产生精神上的共鸣。这也是我研究常院长绘画作品的一个前提,就是如何能够永葆艺术生命力,答案是他赋予了青绿山水以生态的维度。接下来,我也会更多关注山东艺术家在追求艺术生命力方面的发展历程,进行个案研究。

图片

©与作品《镜观》合影

采访者:您作为“生生之介——后疫情时代生态美学发展国际研讨会暨生态艺术展”的策展人,能否分享一下,是什么契机让您产生了策划生态艺术主题展的想法?当时这个展览的规模和影响力如何?您在策展的前言中提到,“生态艺术是在重建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世界的介入美学”。您觉得这种介入美学对艺术史的意义和对社会的现实价值有哪些?

张嫣格:这个展览是在2021年的8月份举行的,当时我还在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做博士后。我一直关注生态美学与生态艺术,博士后出站报告也是研究了关于生态艺术的问题。当时有一个契机,山东大学举办了“后疫情时代的生态美学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邀请了国际上关于生态美学的很多知名学者,因为当时处于疫情特殊时期,所以举办了线上的展览,这个展览8月28日同时在雅昌艺术网展出,获得了比较好的反响。我们邀请了40多名艺术家和批评家,对于生态艺术进行了非常有深度的研讨。在这个研讨当中,艺术家跟理论家也进行了一些非常有趣的对话。

这个展览对我的启发特别大。展览的前言中提到了生生之介的问题,在我的海报设计中,“生”和“生”是连为一体的,我把这理解为共生的交互。两者是共生的,而且是交互的,是生生不息的,万物恒生的状态,即是生生所得为之生命智慧。介入美学理念的核心是艺术是生活的一部分,它要求作品不仅仅停留在美的层面上,更要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或生命状态产生积极的介入甚至是干预。介入美学倡导的是一种非常积极的社会行动主义,通过艺术创作、艺术实践能够影响社会,从而达到生态美学所倡导的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发展。所以我认为,介入美学对于当代艺术,尤其是当代生态艺术实践的意义是巨大的,在当代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它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思路或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张嫣格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