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张嫣格丨从山东文化自信迈向中华文化自信

对话张嫣格丨从山东文化自信迈向中华文化自信
2025-05-21 14:17:0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采访者:您的作品《介入性观看:视觉艺术的生态维度》也使用了“介入”一词,探讨了中国当代视觉艺术的生态转向,能否请您分享一下,是什么因素启发您选择这个主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即是说,能否详细阐述一下“介入性观看”的角度有哪些?您认为生态主题的艺术创作实践是如何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的?

张嫣格:是的,我在《介入性观看:视觉艺术的生态维度》一书中使用了“介入”一词。“观看”这个问题是跨界的,包含设计领域、美术史领域、美学领域等方面的内容。那么,如何通过观看去感受视觉艺术中蕴含的生命力?我认为设计、美术理论、美学都有自己的生命力,只有通过介入性的观看,才能够对艺术的生命力达到所谓的“看见”。这种观看不仅仅是观看人或者是观看物等直接性的视觉,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寻找眼中的真实,包括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审美趣味、情感体验、精神诉求等,是作为视觉审美必经的途径。

在中国传统审美领域中,涉及“观看”的美学命题有很多,比如说“观物取象”“澄怀观道”“仰观俯察”等等。这些观点通过“介入性”这个词,对观看有了更清晰的表述。正因为这样的背景,我从生态的维度出发,怀着对于生命永恒的敬畏,去探索视觉艺术当中的生命之美。这种生命之美,是绵延不断的,是与天地之间、宇宙之间、物我之间,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自然的秩序,它是合乎生命本源的。

正因为这样,艺术其实是永恒的、自存自在的结果。“介入的观看”更多的是运用生命的智慧,也就是中国传统智慧当中提到的“于有限中求无限,即实在处得超越,在人世间获道体”的生命哲学观去观照视觉艺术。立足传统,从传统美学的角度出发,观其微,观其妙,最终能够达到“道”的哲学高度。

采访者:您在策展前言中说,“生态艺术作品的表达方式是生态智慧与时代的凝结”。在创作生态艺术作品时,应如何平衡好“生态”与“人类”的关系?从生态审美的维度解析艺术,关注艺术作品中的生态审美元素,应该如何平衡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的关系?

张嫣格:如何平衡好生态与人类的关系,在生态艺术、生态美学的研究当中,是一个永恒的话题。西方学者对于生态艺术的理解,与中国艺术家对于生态艺术的理解是很不一样的。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在我们关注的中国生态艺术作品当中,生态与人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能够自我调节、自我修复,能够维持自然生态的多样性和稳定性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中国这样一方土地养育的生态系统,能够通过自我的观照或者主体内在的观照,达到人与环境、人与自然的共生关系。这里的自然生态与社会生态是内因造就外因的改变,而不仅仅是自然生态的改变。西方生态艺术家更多的是对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环境的一些观照,从生态的、自然的外在的因素、外在的力量去观照个体。而中国生态艺术作品恰恰是相反的,是由内而外的一种观照。如何平衡自然生态与人文的关系?作为生态艺术的创作者,首先要有人文生态观,拥有人文生态的观念、思想、导向,才能够运用自然生态的材料,通过艺术创作的手法去融合到艺术作品当中,形成由内而外的力量的融合。这里所说的人文生态,其实是中国的、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也就是一个民族的、一个国家的智慧结晶,它代表着地方的价值追求、精神状态、社会面貌的成就和发展。从艺术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于中华优秀文化与历史、中华民族精神的传承与创新。所以说,它是一种由内而外的观照,从而让自然与人文之间产生了共生关系。

关键词:张嫣格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