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张嫣格丨从山东文化自信迈向中华文化自信

对话张嫣格丨从山东文化自信迈向中华文化自信
2025-05-21 14:17:01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图片

©山东美术馆参加研讨会现场

采访者:您在学术研究与撰写评论的过程中一定关注了许多个案,可否结合一些具有代表性的生态设计和生态艺术的案例,概括一下这些创作实践的基本特征?它们如何为中国当代艺术史注入了新鲜血液?

张嫣格:在第二届济南国际双年展时,我写过一篇文章《新生态艺术在社会记忆中的文化认同与空间表达——以2022济南国际双年展为例》。那届双年展提出了共生世界的理念,是非常有前瞻性的。文章分析了西方的艺术作品,也分析了生态艺术的中国气质。比如说,范迪安的《奔流不息》,还有唐勇力、顾黎明、陈焰等艺术家创作的《敦煌之梦》《四门塔》《苏轼的一天》等作品。文章中提到了中国气质的新生态艺术,这种中国气质体现在人与自然共生的气与气韵之间,从无我的状态中体现出超然的自然之境。比如,“地域与世界”版块中的徐国峰的《母子》是以废弃塑料进行创作的,以塑料袋、吸管、塑料瓶等不易被天然微生物降解的污染品作为创作元素,引发了人们对于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呼吁大众生态意识的增强。又如,“现实与虚拟”版块中的金江波的《元·蓬莱》系列作品运用的是数码影像,演示出人类与科技文明对于自然的重新演绎。他将自然世界融入数字影像的新时代命题当中,以中国古代艺术中的自然山水为主题和媒介,让观看者能够沉浸在自然与现代科技的世界中,建构出一种无我状态的社会回忆。再如,在“当代与传统”版块中,白明的陶瓷艺术作品《器·形式与过程》通过将不同形态的酒瓶并排摆放于展台前,在陶瓷这种特有材料上进行绘画,作品是在泥土、水、火等自然元素的偶发过程中形成的综合呈现。还有王雷的《新长征路上的凯歌》,以纸为媒介,将搜集了整整一年的解放军报,搓成几万米的纸质线,然后编织成长征路上的衣服、军帽和鞋子。作品通过物的媒介,让公众在观看的过程中寻找历史与文化的足迹。通过展览中提到的艺术与生态的共生关系,也就是说通过一种新的社会记忆,唤起社会群体的集体记忆,试图运用生态的元素,去重新唤醒观众的记忆图像或记忆符号,赋予每一位社会成员重新认识社会的能力,形成某种集体化的文化属性去共同建筑一种新的记忆,获得记忆中的一种生态价值,从而强化对于生态艺术的全面性认知。

采访者:感谢张老师的精彩分享!在采访的最后,您对于正在艺术理论道路上攀登的青年学人有什么寄语和建议?

张嫣格:艺术理论的研究首先离不开对于理论的深入学习,更不能离开对于艺术实践的研究。所以作为艺术理论的研究者,要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要多看、多听、多想。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也提到培养人才、发现人才、珍惜人才和凝聚人才。在艺术理论的道路上攀登肯定会遇到很多的困难,但是要在困难当中看到光明,所谓“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也希望青年学者在艺术理论的道路上能够不断克服困难,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来源: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

艺术家简介

图片

张嫣格,女,文艺学博士,济南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博士后,青年艺术批评家,策展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省青年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秘书长,山东美术馆美术收藏艺术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文化创意设计行业协会文创与文学融合专业委员会委员,山东大学生态人文研究团队特聘研究员。主要从事视觉文化、艺术学理论、美术教育、生态美学,生态设计等相关跨学科跨媒介综合研究。

作品于2009年、2014年先后入选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当代美术创作论坛”,2018年、2020年、2022年先后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全国美术高峰论坛”,并获得全国美协入会资格两次,入选作品一次。于2018年入选中央美术学院“2017国家艺术基金艺术教育人才培养”项目。本人撰写博士论文20余万字,在CSSCI、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及国家级等期刊发表专业论文30余篇,撰写美术评论文章10万余字。主持省级项目一个,厅级项目一个,校级项目三个。参与两个国家级项目,六个省部级项目(包括省级重点和教育部重点项目),两项厅级项目。

首页上一页...2345 5
(责任编辑:徐智勇)
关键词:张嫣格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