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赋-“鹊华秋色”图解》1200x180cm布面丙烯、色粉、水彩、树脂胶、宣纸及拓印拼贴等2020年
从2020年开始创作的12米横幅《山水赋-“鹊华秋色”图解》成为顾黎明近些年最具代表性的山水赋作品。赵孟頫所作的《鹊华秋色图》描绘的是济南东北华不注山和鹊山一带秋景,画境清旷恬淡。而在顾黎明的笔下,这一传统的笔墨样态被赋予了新的变化。
虽然从主题上看是对《鹊华秋色图》单一文本的解构,但从“马远破笔法”“北苑巨然石法”等图解中所释放出的是对这一传统绘画中所凝结的元素集合。并让这些富于代表性的传统绘画单位成为当代平面上的层次单位,每一个笔触都在进行当代性转化的过程中成为遥望过去的痕迹。“虽然环水抱山,山水依旧,但围着山体而建的均是不伦不类生硬的花园式景区。”顾黎明身临当代现实景观里的华不注山时便持有这样一种复杂的情感,而这一情感的复杂性也造就为这一痕迹语法的智识基础。
回到这幅作品的整体视觉,此幅画作主要由五个部分并置组成,串联起既互为呼应,又互为隔断的长卷。在这件作品中,整体上的视觉关系统筹、节奏上的复杂多变都基于痕迹笔法的集约使用而被推向一种极致。顾黎明不滥用笔触之间的交叠与覆盖,而是强调一种模糊的精确。在看似模糊化的涂抹处理中,是对这一痕迹语法的清晰持守与输出。
虽然在这件作品中顾黎明从整体上对于明丽颜色的使用极为克制,从而将整体色调稳定在黑白灰的区分关系上,但中间醒目的玫瑰红色仍然成为我们不得不仔细看赏的关键区域(恰好华不注山被醒目地包围着)。从节奏上看,如若按下这一块与别处“格格不入”的色域,整个画幅便失去了一个重要的区别于一种平庸节奏的视觉层次。它虽然看上去异端突兀,但为整幅作品赋予了真正的当代性:这一在今天司空见惯的醒目的红与充满均匀顿感的横向刷涂,以当代的视觉思辨完好对应了中国绘画传统里心照不宣的颜色对位处理与模块化的皴法实践。顾黎明在当代性的视觉系统和传统绘画文本的章法之间把持着极为微妙的平衡。山水的图示与绘画的痕迹学之间的共生关系因顾黎明的极致实践而得到了本质意义上的确认。
“山水赋”中的物质层次
具体到更为丰富的创作语言,“山水赋”是顾黎明艺术实践中最具材料性探索的绘画系列。以2018年的这件《山水赋——仿张僧繇 < 雪山红树图 > 》为例,画家对树脂胶的使用既能起到保护色粉等材料不易从画面脱落的作用,同时也能控制、区分与拓展画面中的虚实层次关系,尤其是在不易被察觉的平涂的薄色层处理,哪怕是在纸本材料之上,也能产生出一种颇具釉质肌理的复合感。
南北朝张僧繇,《雪山红树图》,118x60.8cm,绢本设色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