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山东内容 国际表达
齐鲁大地 :
当前位置:山东频道首页 > 国学文化 > 齐鲁书画 > 正文

对话李前丨在光影与历史的交汇处,绘画以戏剧性的力量重塑真实

对话李前丨在光影与历史的交汇处,绘画以戏剧性的力量重塑真实
2025-07-12 15:02:07 来源:中华网山东频道

张鸿宾:当代肖像画的创作形式日益多样化,肖像画的审美标准边界被极大的拓展,欧美等国家的当代肖像画已经从传统的绘画形式扩展到影像、装置、行为艺术等多种媒介。作品通过跨地域的背景探索虽然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但也可能引发观众与作品之间的理解差异。例如,一些观众可能难以理解影像、装置等非传统形式的肖像画,从而影响作品的接受度。这种做法虽然具有实验性,但也可能引发观众与艺术家之间的隔阂。任何消除肖像画实验性探索与观众理解之间的矛盾?

李前:刚才说过了当代艺术与肖像绘画的区别。在肖像画中可以表达当代人生观念,但它不能脱离绘画本体,这是一个界限。人类社会不可能不需要绘画,哪怕它变得不如以前那样重要,但是图绘、手绘是人的本能,人类的这项艺术表现形式的生命力还在于是否具有用它来表达心灵感动的需要。只要有这个前提,我相信肖像画的实验性探索还是能被人们所理解的,我不担心这个问题,我所担心的是自己如何画得更好。

李前作品

张鸿宾:当代肖像画的“凝视”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视觉再现,而是通过形式和内容的突破,强化了观众与画作之间的互动。您认为当代肖像画是否仍然具有“凝视”的功能?如果有的话,这种凝视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

李前:“凝视”是肖像画永久性的话题,任何一个时代的肖像画,否需要“凝视”和“被凝视”,无论形式和内容如何突破、无论时代产生任何变化、无论写实还是变形,肖像和画家,和观众之间永远都存在着一架沟通的桥梁,这个桥梁就是“凝视”的功能。随着现代艺术的到来,艺术家对肖像画创作的要求,已经产生形式多样化的变化,而不同的像主也有了不同的需求趣味,人们已经对肖像画从传统的写实转向“如何画”上来,如此,“凝视”的内容就有了新的意义,比如着重画家的个人艺术风格、艺术语言的特点等。就是说,自现代艺术以来,人们更注重肖像画中艺术表现形式的多样化了。

李前作品

张鸿宾:欧美一些较为前卫的肖像画家,在肖像画创作时,已经不再将“像与不像”作为追求的目的,而是转向对身份、自我认知和视觉表达的重新定义等;肖像画的焦点也从外貌转向了内在性格和情感状态的刻画。因此,该问题涉及了不可回避的一众问题:您认为这种转变背后反映了哪些传统、社会、文化以及审美因素的变化?您如何看待当代肖像画中“抽象化”或“非具象化”的趋势?这种趋势是否削弱了肖像画的“可识别性”?

李前:其实,肖像画大师们要想“画得像”,并不是一个难题,他们也不把这个事情当作肖像画的终极问题。肖像画大师最关心的是如何将人物形象画得富有个性和生命力,哪怕是与像主在肖似程度上有点距离也在所不惜。因为他们创作的不仅是给像主的一个订件,更重要的是他创作了一件富有魅力的艺术作品。几十年一百年后,会很少有人拿像主的照片去比照这幅肖像画画得像与不像,人们更关注的是这件肖像画作品到底画得如何,有没有艺术感染力。而人物的内在性格和情感状态则一直是历史上的肖像画家所追求表现的。优秀的肖像画作品,无一不是在这个方面做出了卓越的努力,肖像画艺术的这个目标,不会因时代的发展而产生变化,否则,肖像画的存在就失去了意义。事实上,肖像画经过画家对像主的个性的塑造和升华,会使之更像这个人,因为画家把人物的性格特征给典型化了,所以,这幅肖像画也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一个大演员,能把生活中的人物表现得更像本人,原因就是演员把这个人的心理与外在特征经过综合概括,抓住了人物的最富有的特点并表现了出来。但肖像画的表现也有尺度,个人以为以不至于走向“抽象”的程度为宜,彻底的抽象,同样会使肖像画的功能归于乌有。毕加索不是抽象画家,他所创作的大量肖像画,是他对人物形态和内心世界、性格的深刻洞察,他所有的作品都有“形”、“色”、“意”,这和战后的抽象画有本质的区别。就我自己的见识,世界上也没有绝对的“抽象画”。好的“抽象画”,也都是以某种具象因素作为创作的出发点,去运用绘画语言抒发自己的独特感受。我同时知道,做一个好的抽象画家同样很难很难。具象与抽象,在本质上的道理都是相通的

李前作品

关键词:李前

为您推荐

下载中华网山东APP

联系方式

中华网新媒体 山东频道
互动/投稿邮箱:
shandong@zhixun.china.com
山东频道商务合作热线:0531—86666666